才不是有心恭维。
十二三岁的林黛玉,那便是人间绝色,娴静似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更兼之如今养在府中,锦衣玉食不消言,人品高洁更需赞——
如今做了乡君,凡事凡物都有教引姑姑指点,也不是那等幼年丧母,无人教养的孤女了,行动做派愈发尊贵大气,更加显得气度非凡起来。
林黛玉被夸的脸上发红,她也是最懂贾絮儿的那个,知道她素来喜好美人的毛病,便道:“青葙快替你们姑娘拿个十面八面镜子来,好叫你家姑娘照照镜子——镜子里的不是美人儿?”
贾絮儿如今也长开了些,虽比不上她林姐姐的绝色风情,到底也并不差,二人更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
她身上自有一股和悦动态,生气盎然,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乃是个活色生香的美人。
若说黛玉是秋日里的木芙蓉,闲花照水,行动处别有风流;那絮儿便是春日里的狐尾百合,含露低垂,从风偃柳,于动处欣欣向荣。
如今二人并排站着,一静一动,称之为绝色双姝也不为过。
贾絮儿哪里理得她这般话?她自沉迷于姐姐的绝色之中,任她说什么都是:“啊……对对对,姐姐说的是。”
林黛玉见她如此,便佯怒:“絮儿大抵是厌倦了,回我的话这般敷衍。”
“我哪里敢?”贾絮儿只叫屈:“敷衍谁我都不敢敷衍姐姐!”
“我哪里又能知道呢?你在广东府上又被哪位好妹妹绊住了脚,竟如此叫你倦了我……”黛玉故作可怜状,只半真半假的酸道。
“……”
贾絮儿一时无语。
她的好姐姐哎,果然不论如何改变,林姐姐还是那个林姐姐!
众丫鬟见二人斗嘴,有来有回,却是再和睦不过的,也都喜气盈眉。
雪雁也好,茯苓也罢,大多都随了主子,都是心善人美,且幼时也都相熟,如今再见,更是好的无话不说。
总之,二伙人凑在一处,正是花团锦簇,于细碎琐事处最叫人愉悦。
正所谓:
豆蔻袅袅十三余,暮春初夏,红樱落尽青梅小。
怎奈何,细嗅青梅涩,同居长千里,两小无猜嫌。
大抵,说的就是这等纯真无邪的闺中情谊罢。
……
二人玩闹归玩闹,絮儿也不敢忘了旁的事,又复提起方才的事情来,便道:“姐姐,这荣国府上只怕为着银子也是发愁了好些日子了,竟这般光明正大的来府上要。”
“我家哪里有钱来给他?”
只有贾絮儿苦笑:
她的好林姐姐,我家可还收着您四十万两银钱呢!
不过正因这这个,贾絮儿又十分佩服林如海去,若是他不早早安排了,只怕林家的银子,说不得最终还是得被贾家人算计去!
“好姐姐,话虽如此,到底荣国府上也是您的外祖家,三番五次的拒绝,只怕要落别人嘴舌。”
“关心旁人怎么说做甚么?我原都是不在意的。”林黛玉本就是不在意这些的人物,便道。
“那不成,姐姐如今也是乡君,多少双眼睛盯着呢,并不能这般。”贾絮儿劝了一句。
倒是一旁的芳姑姑点头,她是很同意贾絮儿的话的,林黛玉可以不在意,但她如今身份不同,也不能太过随意。
黛玉自然也懂,只是总不大乐意去想这些,觉得心里不得劲,便只问:“你劝我半日,你倒有什么法子来?”
“姐姐,这钱是要给的,到底是实在亲戚,若不给,旁人的闲言碎语也多的去。明日里你同姑父说一声,就说按着亲戚名义,只给了他家二千两银钱便是心意!”贾絮儿劝道。
她这法子也是无奈之举,为的是破财免灾的意思。
今日贾政来,明日里荣国府又得派何人来?
不从她家抠一点下来,荣国府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不如大大方方送了银子去,只管堵住了旁人的口舌便是。
只要挑不出林家的错,便是最好的结局了。
林黛玉听了有理,便要答应。
只有寒鸢素来是个火爆的性子,听得主子姑娘还得巴巴的给荣国府送钱,她倒不乐意起来:“……往年我们姑娘在那府上住着,当日里老爷可是交付了三千两银钱的,姑娘只住了一年半载的,哪里能用完那些?况且平日里吃的用的,都是家里带去的,如今姑娘还有一尊白玉如意落在府里呢!那可值不少银子了……”
“那府上是真黑心,不仅收了我们姑娘的银两,连颗好人参都不肯给我们姑娘用……如今那三千两银钱是要不回来了……”
“这也罢了,再加上这二千两,那可就五千了!”
寒鸢小嘴儿叭叭,把当年的事儿一一抖落出来。
林黛玉在贾府的种种过往,竟十分艰险。
难怪原书里说她是过得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
竟没有一处称心的。
贾絮儿叹了口气,只有些心疼她林姐姐。
不过好在,如今这些都是过去了。
“就你会说道!”林黛玉面上倒是云淡风轻,但见了絮儿的担忧,便主动止住了寒鸢的话头,反而毫不在意的宽慰她:“说那么多不相干的做甚么呢?若是能用这银子换个安稳,我倒是宁可多花些银钱来。”
……
但凡有良心的人家,也不会干出那等事来,只怕荣国府只会拿了银子还得踩一脚!
贾絮儿暗中吐槽,却更坚定了她的心思。
遂道:“也不必如此,姐姐既送了银两,那便要风风光光、大张旗鼓的送。五千两银钱,便是打个水漂也该有声响,如何能叫人不声不响的吞了去?”
“改日我陪姐姐走一趟,定然给姐姐这笔银钱讨个说法来——拿了钱,便是搏个好名声!”
“阿弥陀佛,我可不求那些玩意儿,能叫我和父亲在家好过些,也就罢了。”
林黛玉只道。
不过她虽然这般说,到底还是答应了絮儿的法子。
一来她回到了京城,迟迟不去给外祖请安,实在说不过去;二来荣国府为了银钱一事,已经三番五次找上门来,若没个解决法子,只怕还有的头疼。
贾絮儿也不是外人,虽说和荣国府早已经是远房,但到底还是姓贾,且她要去宁府,也是正经的。
二人一拍即合,约定几日后同去荣国府请安。
(第二卷《豆蔻梢头,青梅细嗅》完)
109章 假正经借银两吃瘪,真友谊共顽闹欢喜[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