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昌侯没想到丞相竟然反将一车,忙道:“丞相此话何意?难道还是本侯派人昧下那批银子不成?”
丞相背着手道:“那侯爷倒是说说,那批银子此刻在何处?”
“本侯怎么知道?”
“不知道,所以才要查。”丞相道,“而且还要好好的查,王汲到底把那批银子送到了哪里去了?那路州到底有没有暴动?这些才是此事的关键,而不是事情的原委都没有弄清楚,就将送信的人关押起来,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若信上所说是真,这就是置功臣于倒悬,寒了功臣的心!”
丞相说得声声铿锵,有理有据,闽昌侯知道他并不好对付,毕竟是当了丞相的人,哪怕他是靠着姻亲不断往上爬的,但也并非酒囊饭袋之辈。
“好了!”承启帝出声制止两个互相攻讦的臣子,以手扶额道,“此事必定要好好查查,你们都先回去,明日早朝,朕会将此事纳入朝议。你们也回去好好想想,要如何处理此事,不要只顾着推卸责任,此事兹事体大,若是真的,必定影响甚大,一定要商议出个对策出来。”
说着一挥手,起身离开了御书房。
刚回泰章殿,承启帝便接到了襄王从潼关送来的调查奏表。
襄王一路马不停蹄,不到半月就到了潼关,经过几日的调查,便得知潼关今年之所以能够自给自足,除了吴岳山治理有方外,还有一位有治理之才的能人的帮助。
那人不是别人,正是丞相四房沈姨娘家的父亲,在景帝朝就被流放到潼关的前御史沈庆书。
沈御史被流放到潼关后,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根据潼关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研究改良田地和种植果树的方法,最后还真让他种出了优质的苹果树。他立刻将这一成果写成谏议书,递给了当地守将吴岳山。
吴岳山看后,大呼大有可为,于是发动百姓在潼关大加种植,经过几年的努力,不仅粮食增产,还真种出了优质的苹果来。
吴岳山喜不自禁,不仅将沈御史奉为军师,还将此事上书朝廷,只是顾及沈御史是罪臣身份,不便在奏疏中表明,便没有提及。
此刻被襄王以奏表的方式上呈,比他直接表明更合适。
承启帝看到襄王的那封奏表后,心中五味陈杂。他不知道丞相本人知不知道那沈庆书也参与了其中?
他仔细回忆当初宣读吴岳山的奏疏时丞相的神情,发现他的神情与其他的大臣并没有什么不同。
惊讶,之后便是怀疑,还提议叫人去边关查证。
若他是装的,那演技也太过逼真了。
他将奏表放到桌案上,不知要不要将此事纳入朝议。
无非就是封赏,就算他压下来也不打紧。
可调查潼关一事是进入了门下省议政流程了的,那边就等着他签署章奏,决策封驳,若他强行压下,那议政流程就得停滞,吴岳山就得不到封赏,恐会寒了边关将士们的心。
他拧眉不语,此时蓝公公进来道:“皇上,皇后娘娘驾到。”
第107章 襄王回信[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