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土壤还原性物质是土壤氧化还原状态的重要表征指标,对耕作层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影响显着,是制约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的重要因素[14]......
      综上所述:这说明从土壤还原性状态角度,稻虾共养模式是能够促进土壤氧化还原性状态的有效举措。
      到这,陆时羡伸了懒腰,终于完成了这个工作。
      他刚准备保存走人,突然想起来自己还没写参考文献。
      这个还真免不了,于是又调转回来写完。
      虽然展示出来仅仅只有区区几百字的内容,可实际上却有五六千的字数。
      光是写这个没什么难度的论文,就花费了他好几天的功夫。
      安安心心休息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他就出现在苏长清的办公室里。
      苏长清没花多大功夫就将陆时羡的论文看完了。
      可他却是一边点头一边摇头,把陆时羡看的有些不会了。
      “怎么了?苏院长,难不成我这篇论文有什么问题吗?”
      苏长清欣赏地看着他说道:\"没什么大问题,你的论文格式非常标准,我之前还以为要给你着重讲讲这方面的问题。\"
      “你的问题出在论文本身,首先你所论证的仅仅是小龙虾在某种情况下,对稻田的土壤具有促进作用,并非直接是植物的本身。”
      “一个影响因素直接通过与另一个影响关系去间接说明问题。”
      “这不是结论而是假设,所以你的论文更大的意义在于提出稻虾共养这个概念。”
      “太可惜了啊,剩下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有人去补足,你如果将这篇文章发出去,马上会有很多人顺着你的思路去进行研究,就不能完全算你一人的成果了。”说到这里他叹了一口气。
      “如果你能将这个模式完全论证清楚,并且给出一个通用的做法,你将成为国内稻虾共养领域的专家。”
      陆时羡明白他话里的意思。
      相当于这个点子是他最先发现的,本来他可以闷声发大财,等赚够钱了再分享。
      但是他现在公布出去,就相当于所有人都可以通过这个点子赚钱,他的先发优势就没了。
      不过陆时羡自己清楚情况,倒也不觉得可惜。
      “苏院长,如果真要按照您说的这样,必须进行在严格的条件下,进行更为严密的实验。”
      他无奈的一摊手道:“光是准备田间改造我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几年的功夫是拿不下来的。”
      “而我现在正处在学习的关键时期,为了一个所谓的稻虾共养专家名号实在是得不偿失,能有个先行者称号已足够。”
      听到陆时羡的话,苏长清越发欣赏他,但同时也越发遗憾。
      “可惜你已经被燕大保送了,要是来我们金陵大学就好了啊!”
      对于他人的夸赞,他一向保持淡然处之。
      当然,苏长清也只是感慨而已,他很清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在没有其他原因的情况下,能有更好的选择,谁愿意去维持现状呢?
      接着苏长清又问起了投稿问题。
      “你准备投哪个生物学期刊,可惜我们学校只有《金陵大学学报》和《生物医药探索报》稍微出名一些。”
      

第122章 区区普刊而已?[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