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再三考虑之下,魏忠贤决定要增加手下锦衣卫的规模。
人数暂定为两万人,京城一共有七道城门,他准备将能从皇宫撤出来以后,直接占领七道城门,这样既不违反与崇祯皇帝的约定,也可以保证自己的势力不受到削弱。
每道城门安排两千守军,剩下的六千人人当做预备队,负责进行支援。
有了想法之后,魏忠贤马上下达了命令,召集锦衣卫总旗以上所有官员前往北镇抚司议事。
锦衣卫大大小小的官员十分多,包括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二人,正四品;镇抚使二人,从四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
明末锦衣卫官制非常混乱,连锦衣卫指挥使都不一定清楚自己有多少手下,魏忠贤就更不知道了。
来到北镇抚司校场后,有人向他报告说,除了没在京城,又或者各种原因缺席的,总共来了总旗以上官员七百多人。
在这些人中,魏忠贤又命令手下进行第一轮筛选,将那些平时与东林党走的近的人全部筛选出来,让他们全都回家,不必在校场等待了。
不要以为锦衣卫身为监察机关就和朝廷的官员关系恶劣,实际上并非如此。比如骆家父子就是个例子,屁股根本没有坐在皇帝一边,反而处处替文官考虑。在锦衣卫当中,这样的人可不少。
第一轮筛选完毕后,还剩下六百多人。接着便是第二轮筛选,要把那些正直,忠于皇帝的全部踢出去。
谁叫魏忠贤是反派呢,所以根本不敢用正直的手下,现在可以信任的只有坏蛋,哪怕是能够被钱收买的墙头草也行。
经过这一轮筛选,现场只剩下了四百多人。
对于他们,魏忠贤采取的是引诱政策,谎称根据皇帝的旨意要对锦衣卫重新进行编组,只选取两万人。
一旦被选上,最普通的锦衣卫每个月都可以领到五两银子,总旗可以领到二十两,往上每一级都可以领到翻倍的饷银。
同意的就留在校场进行改编,不同意的可以回家去了。
事实上,在场绝大部分锦衣卫上官都知道其中是怎么回事。
就算昨天还有人没有反应过来,可到了如今,只要人不傻就知道最上面的人在前天晚上究竟干了什么事。
当然,魏忠贤的手下也不是吃干饭的,开始暗中宣传九千岁只是为了夺回权力,并没有造反推翻皇帝的想法。
真要说起来,这种说法能够得到很多锦衣卫高层的认可,主要还得益于魏忠贤是个太监的身份。
从古至今,太监们只有弄权的,却没有自己造反当皇帝的。
而且在崇祯皇帝之前,九千岁大权在握,锦衣卫众人也都习惯了。
现在只不过是九千岁再次回来了而已,不值得大惊小怪。
第25章 锦衣卫大改组[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