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nbsp;  按理,秦耕应该早就发言了。
      他最年轻,按规矩,他应该是住院医生报告病例之后就发言,谁知道被一个资深的主治医生做了炮灰。
      别人忘记了他,他自己可没有忘记。
      但是,他不准备抢着发言,因为他的观点一定是与众不同,并且,他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成熟的方案。
      他发言早了,他的方案就很容易被别人枪毙!
      可以枪毙他的方案的人很多,这里具有高级职称的人,都可以枪毙他的方案。
      他一直没有抢着发言。
      现在是时候了。
      他再不发言,人家就不会让他发言了!
      谁敢压蒋教授和孙教授?
      蒋教授30年代就到了昆明,他齐鲁毕业后,就参与了云南东陆大学医学专修科的创建,亲自担任了三门学科的教学,《微生物与寄生虫学》、《诊断学》和《传染病学》,他教了14年!
      后来他把精力放在《内科学》的消化科与呼吸科的研究上,就没有再教前面的那几个学科了。
      他成了内科学的大师级人物。虽然没有评上“学部委员”,也就是后来的“院士”。但是也是能摸到学部委员椅子扶手的人了。
      孙教授更牛逼,他同济医学院毕业,也直接去了昆明,参与了东陆大学医学专修科的创建,担任了副教务长,亲自担任《病理学》与《内科学》的教学。
      他曾经还担任过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院长,几乎参加了云南名人的所有的大型会诊,他脾气不好,但看病绝对是好手。
      在这里,他是最接近秦耕水平的人。
      为什么他是最接近秦耕水平的人,而不是超过秦耕的人呢?
      不得不承认,医学是进步的,秦耕学到手的是更先进的医学知识,特别是秦耕脑子里储存的几百几千个必须经过CT,核磁共振检查才能诊断的疾病病例,这种病例,孙教授就处于绝对劣势。
      也就是说,秦耕拥有几千个必须经过CT和核磁共振检查才能诊断的疾病病例,他就可以秒杀现在所有的内科专家。
      科技的进步,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进步,现在的秦耕,就站在蒋教授与孙教授的肩膀上,他的视野当然就宽广了很多。
      秦耕不敢冒犯太多的人。
      他绝对不能压在蒋教授和孙教授头上,他必须保持低姿态,赶在他们两个发言之前,他站了出来。
      “我说几点吧。”
      秦耕突然冒出来,在场的人这才想起,还有一个他!
      他怎么才发言?
      有人愤怒了。
      有人恼了。
      他凭什么是倒数第三个发言?
      倒数第三个发言的那个人,不应该是王主任吗?或者不应该是马主任吗?他们都是最接近蒋教授和孙教授的人!
      他们都发言了,你秦耕好意思发言?
      这是一种冒犯!
      对知识的冒犯!对知识分子的冒犯!
      更是一种对秩序的冒犯!
      大不敬!
      对,这属于大逆不道的大不敬!
      秦耕注意到了,他惹了众怒,他想解释,不过,看架势,可能会解释不清。
      但他还是要说啊!喜欢年代,小医生的精彩人生请大家收藏:

第261章 惹了众怒[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