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研究文章道理。
虽然墨家在汉时就没落了,可墨家的理论和用具却实打实于民生,于国有利的啊!
说来我就好笑,竟然千百年来百姓用的农具都没什么改进,朝廷舍得花大笔银子,建军、修路、修园林。
为何不肯出一点点银子用于研究百姓的农具呢?诺大的工部,只有一个小院子是用于农事的。
若非我运气好翻出曲辕犁,百姓现在还用不上呢!
你想让有才之士研究出于国有利的东西来,就得给人家提供条件啊!就别说有国子监、钦天监那样的条件。
建个差不多的研究院,官员的弄福利好一点,就有很多有才之士来为你所用的!”
周瑾瑜沉默了:“霜霜是说要孤重用墨门?可这样一来,朝廷的官员不会同意的!”
儒生可是努力了千年,才有如今的地位,他们不可能由着另一门学问兴起。
李霜华无语:“谁说让你大刺刺地说重用墨门了嘛?这墨门提都不用提,你就在帝都郊外建个学院,不拘一格降人才。
咱别跟那些传统的大学院比,咱就招他们不招的那类人才,如农学、地质学、医学、工匠等等类型的学问。
当然,现在还有一个镇院的新学问,那就是我家大哥的物理学。
这些文人士子眼中的旁门左道,实则才是对百姓对国家更有利的东西。
你想想,如果能研究出良种,能让一亩田的产量提高一百斤重要?还是写一篇绵绣文章,天下传颂重要?
当然,对学子来说,他们更想写一篇好文章千古流传。可是若能创造出于国于民有利的东西,不是对朝廷更好嘛?”
李霜华知道一时不能说多了,得说一半留白一半,让周瑾瑜有时间细细思考。
想改变一个时代,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上位者的思想转变。
而她有机会来转变一国储君的思想,她得循序渐进,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来。
总有一天,周瑾瑜会坚信,霜霜说的都对!
接下来一个月,周瑾瑜布置城防,八城的事务像雪花一样飘来。各城官员见识到了煤是如何让当地百姓吃饱饭的,皆写信来求助。
太子殿下不能厚此薄彼啊!他们城中的百姓也饿着呢!还请殿下将做煤球和煤炉的方法告知,他们愿意全力带着百姓来做。
周瑾瑜直接将这件事交给李霜华,她则交由沈路几个和商队,一个城派几个人,指导他们做煤球和煤炉。
然后跟商队换粮食,商队又将成品送出边关八城售卖。
沈路已经修养好了,他的耳朵足足鸣了大半个月才好。李霜华还怕他吓破了胆呢,不料这小子到是越吓越勇,还想进黑火营当学徒呢!
李霜华自然不放人,好不容易培养出来一个得力助手,送去给谢慎思打杂就太不划算了!
李母那边专门为李霜华准备的许多粮食,已经往漠北城送来了。
李母虽不明白,在皇陵的女儿,为何跟去了漠北的商队联系频繁,可对李霜华信中要求一点也未迟疑,要什么就送上什么。
有一个超级富有的娘就是好,李霜华一点都没动用东宫的银子和门路,就将这门生意完全掌控了。
如果她以太子妃的身份来办这件事,朝廷官员和勋贵第一时间就会知晓,不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对于煤的生意她都不可能独占。
除了煤的生意,她还让人搭起了大棚,让人培育果树苗和草籽,明年一开春就将戈壁滩种满,一年哪怕十棵活一棵,种个几十年,也能将戈壁滩变成绿州。
虽然戈壁滩不能种庄稼,可是种一些香料、草料还是可以的。香料秋来拉到帝都,可比粮食卖的还贵。
草料切碎晒干,冬天喂牛羊正好。她一直觉得北疆人不聪明,这么多年戈壁滩就那么闲着,从来没想过种东西。
一个月的功夫,大棚里已经是一片绿意,一些青菜已经长成,她让人快马送到雍州去给外公。要知道在边关的冬天,可能几个月都吃不到绿菜。
吃的都是干菜,绿菜可是比肉卖的还贵呢!对于大棚的搭法和养殖技巧,她毫无保留地教给官员和百姓。
笑道:“以后冬天你们也别想闲着了,这一个棚的收入弄好了能顶几亩肥田呢!”
同样的,她也派人去教别的州城,特别是外公那里,若非周瑾瑜不让她去,她都想亲自去给外公搭个大棚,好让他老人家天天能吃到新鲜的菜蔬。
就这样,不知不觉间,李霜华觉得自己也没做什么,可就改变了边关。百姓再不会缩在屋里挨着,等着长冬过去。
人人都活力十足,背煤的、搭大棚的、匠人街做短工的,皆有了活计,也有了生路。
此时的边关城,跟那繁华的江南无疑,人人都有了生活的希望。
第118章 边关的希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