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邯郸
王翦伐赵,首场秀表现很出色。他用战绩,不仅证明了自己军事能力,还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按照剧情发展,王翦再接再厉,继续建立大功,成为一名显赫的战将。
然,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
公元前236年公元前229年,八年后,王翦才登上历史舞台,这是怎么一回事?
我想,有以下原因:
1、王翦虽建大功,证明自己很猛。但,资质威望,还不够,尚未迎来属于他的时代。
2、秦国还有很多老将,比如杨端和、桓?,威望盖住了王翦。
也有可能,王翦在镇守打下的城池,分身乏术。或许,王翦有攻伐诸侯的事迹,由于史料残缺,被淹没了。
简单说,王翦伐赵,取九城。过了八年,再次出现在名将的舞台上。虽然,这八年没有记载有关王翦的事迹,但,王翦归来,绝对承担起这四个字:将星归来。
也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悄悄发光,惊艳全场。
那么,这八年,王翦没有踪迹。这八年,秦国发生了几件事?
1、折损了一名战功赫赫的名将:桓?。
2、诞生了首位灭诸侯的名将:内史腾。
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31年,秦国的战略目标:伐赵。
秦、赵之间打了数仗,主将是桓?。有胜利,也有惨败。
先来看秦国的胜利,一战斩杀赵国十万将士,先后攻占平阳、武城、狼孟等地,赵国漳河流域以西、云中、雁门,成为秦国的领土。
再来看秦国的惨败,宜阳、肥下之战,折损近十万将士,桓?战败,下落不明。番吾之战,秦军北路军被击败,南路军撤退。因为两次惨败,秦国的战略方针也发生了变化:转而攻韩伐魏。
韩魏不是秦国的对手,皆干了一件事:割地。
魏景憨王献地,秦国设置为丽邑;韩王安割南阳,秦国以内史腾接管。秦国不用打就得到了百里疆域,还欺压韩魏。
公元前230年,这是历史值得记录的重要时刻。
这一年,秦国开启了亡诸侯,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第一战:亡韩。
内史腾成为秦始皇一统六国,第一个开启亡诸侯的人。亡韩,也让内史腾的名字留在了历史长河之中。对于内史腾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秦始皇会把亡韩的命令交给他?我在《战国风云人物君王篇》之《秦始皇》,讲解了内史腾那些事。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之,内史腾成为秦始皇亡六国,灭诸侯第一人。也为秦始皇一统天下,拉开帷幕。
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发出了亡诸侯第二战:灭赵。
亡韩,秦始皇派出了内史腾。亡赵,秦始皇又会派出谁?
太史公为我们留下了一段话:秦始皇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伐赵,端和围邯郸城。
从上面这段话,得出几个信息。
1、秦始皇亡赵,派出了三个人:杨端和、王翦、羌?。
2、大举攻赵,说明调动了不少的军队。
3、从三个方面同时进兵,目的地只有一个:赵国邯郸。
简单说,秦始皇势在灭赵,搞出了很大的动静。不仅派出了能打的战将,还兵分三路,军力不低于三十万。
这里有几个问题:秦始皇为什么派出这三个人伐赵?秦始皇调动了多少军队?秦始皇为什么要搞出大的动静,三路出击,进兵邯郸?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秦始皇为什么派出这三个人伐赵?
杨端和伐魏攻赵,没有败绩。据史料记载,杨端和在秦始皇时期,第一次出场是公元前238年,占领魏国的垣邑、蒲阳、衍邑。
王翦第一次登场是公元前236年,攻赵。占领赵国阏与,取九城。
至于羌槐,在这之前,没有什么记录的战功。但,从后面的史料来看,破邯郸,下赵中阳,屯兵中山,也是一位猛将。
秦始皇之所以用这三个人原因:有军功、信得过、很能打。
此时,秦国能打的将领,留下名声的不多。老的老,死的死,战败逃亡。秦始皇能用的人,且与赵国打过交道的人,这三位名列前茅。
接下来回答第二个问题:秦始皇亡赵动用了多少军队。
秦国亡韩,动用了十万。赵国比韩国强,且两次败秦,还歼灭秦军十万。秦始皇亡赵,为了稳妥,选择优势兵力,以多打少。按照李牧作战方略,总会集中优势兵力,攻秦弱的一方。秦国三路军,军力不等,容易被各个击破。
据保守估计,秦国动用了至少三十万军力。
最后来回答第三个问题:
王翦篇(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