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nbsp;至于秦国有多强,不好猜测。秦惠文王继位,取得了可观的战绩。对战齐国,中原诸侯都不看好。再加上,秦国是借道远征,更加不被看好。
      齐秦争雄,谁更强,只有用战果来说话。
      接下来,看一下秦惠文王派出的这位战将的出色表现。
      这位战将,借道韩魏,趁势渲染秦国的武力,让天下诸侯畏惧秦国,他走的路线,可谓是相当招摇:先经过韩,再途经魏,贯穿卫国。
      接着,是战前准备:
      1、为了激烈三军将士,冲锋陷阵,为秦国大业慷慨赴死,做出了承诺:得齐王首级者,封万户侯,赐万金。(出战)
      2、针对齐国的现状,调整战略:为了笼络齐地人心,共同反对齐王。严明军纪,令秦国将士不可骚扰齐地百姓。(安抚)
      他的作战方式,也很独特:先攻齐地阳晋,随后南下攻齐国重镇亢父,再出其不意北上直插齐国南阳腹地。一战定乾坤,灭齐主力,直逼齐都临淄。
      开战之处,秦国打得很好,齐国节节败退。然,齐国一位战将的出现,在一个地方,改了战场局势。
      这个地方:桑丘。
      这个人:匡章。
      齐国倚仗自己是东方大国,面对西来的秦人,也不加防备。秦国一路攻城略地高歌猛进,夺阳晋,占亢父,齐国南阳告危。齐国见秦人不是想象中那么软弱,也不敢怠慢战事,积极备战。
      齐宣王刚继位,就被秦国挑衅,还打了败仗,怎可罢休。于是,齐宣王挑选战将,前去迎战。
      被挑选出来的战将,就是匡章。对于,齐宣王为什么选择匡章,有以下几种说法:
      1、匡章有军功:大战三次,小战十八次,毫无败绩。
      2、齐宣王有意提拔匡章,制衡齐威王时代桀骜不驯的老将。
      3、齐宣王慧眼识珠。
      此时,匡章有没有军功,这个不好说。但,对于齐宣王而言,提拔新将领,制衡桀骜不驯的老将,震慑群臣,巩固地位,这是当务之急。
      总之,因为秦国挑衅,齐国节节败退。齐宣王选中了匡章,前去迎战。
      齐将匡章看出秦军进攻战略,亲率齐国主力拦截。
      齐、秦两军在齐、宋边境桑丘之地遭遇。
      秦将为了取得战场上的主动权,率先对齐国主力发动进攻。匡章临危不乱指挥齐军迎战。齐、秦两军鏖战,不分胜负。两军对垒扎营,以待决战。
      匡章扭转了局势,秦、齐战事陷入了僵持。
      此战不是一般的诸侯相争,而是大国之争。
      秦国赢了,便会声名大噪,中原诸侯由鄙秦,转为侍秦。亲齐国的诸侯,也会与之绝交,转而亲秦。齐国输了,东方大国的地位便会一落千丈,东方第一强国的名声,也难以保全。秦国见东方第一强国不过如此,便会携着余威联合三晋、南楚和越国共同瓜分齐国的领地。
      因此,双方将领,做出了战略调整。
      秦将的措施:
      1、主动挑战,逼迫齐军决战。
      2、休整军力,保存士气。
      3、向诸侯求援,共击齐军。
      匡章的措施:
      1、拒不出战,磨灭秦军的斗志,打消耗战。
      2、压制齐军主战的将领。
      3、派谍者混入秦军阵营,进行渗透。
      最终结果:秦军惨败,齐军大胜。
      战争带来的影响:
      1、匡章一战成名,走上了名将之路。
      2、这是秦国自从秦孝公以来,首次惨败。
      3、加剧局势的动荡,同时,也成了中原诸侯合纵伐秦的起因。
      那么,匡章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我想有以下原因:
      1、匡章个人的军事才华:迎战有方、临危不惧、善于分析敌情、不小看对手、渗透战。
      2、齐宣王的支持:匡章压制主战的人,遭到弹劾。甚至有人说匡章叛国。齐宣王依旧信任匡章,还说了一句话:人子不欺父,人臣岂会欺君。
      桑丘之战,不仅是秦齐大国之战,更是格局之战,也是匡章初登将坛之战。接下来,匡章还会有哪些表现?

匡章篇(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