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后名扬全球的金日成将军,是1932年时受共青团东满特委派遣到安图县明月沟创建抗日武装的。这年4月,他和李英培、金哲熙等人一起创建了安图游击队。
延吉游击队有个小兵工厂,虽然这是一个只有10多个人的地下工厂,主要是打制一些大刀、长矛之类的原始武器,修理部分损坏的手枪和步枪,但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生产出了使敌人恐惧的“辣椒面炸弹”及威力更大的土炸弹——
“延吉炸弹”。
1932年春,童长荣领导了大规模的春荒斗争,以摧枯拉朽之势蔓延至东满全区,捣毁了日本走狗机关“朝鲜人民会”,打击了日寇的侵略势力,鼓舞了人民的斗争勇气,整编了一些溃散的旧军队和群众性的抗日武装队伍,加强了抗日武装力量。
1932年冬至1933年春,他和东满特委的其他负责人领导游击区的广大军民,与日军周旋于深山密林之中,作战60多次,歼敌数百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展开了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殊死苦斗。
东满各县的游击队成立后,与敌人进行了多次战斗。各个游击队的力量也在战斗中逐渐发展起来了。据东满特委在1933年10月所做的一份不完全统计,当时延吉游击大队下辖4个中队,汪清游击大队下辖3个中队,珲春游击总队下辖2个大队4个中队,和龙游击大队下辖4个小队。总计共有游击队员700多人,步枪305支,洋炮和别力弹(独子枪)约300支。此外还有1000多人的群众武装自卫队。
抗日武装建立起来之后,东满的抗日根据地便也开辟出来了。在抗日根据地里,先后建立起了6个区苏维埃政府和20多个村苏维埃政府。中共东满特委在《关于苏维埃建设工作大纲决议》中曾规定:在成立苏维埃政权的地方,要“开设学校,除免费发给教科书,教育儿童外,在财政可能的情况下,儿童用纸、笔、文具之类,也应由苏维埃发给。”此外,还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了土地改革工作,并办起了《斗争》、《两条战线》、《战斗日报》、《反日报》、《少年先锋》等各种抗日报刊。
东满抗日运动的发展,使日本人感到十分紧张。他们于1933年冬和1934年春先后两次调集兵力对那里进行大规模的“讨伐”。虽然这两次“讨伐”最后都被粉碎了,但却也给东满的抗日力量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在东满地区,延吉、珲春、汪清、和龙也有4支党创建的抗日队伍,1933年春,东满特委组成东满游击队,王德泰任大队长,各县游击队编为中队,总计200多人,枪械80余支,并在4县地区建立了10块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3年冬,东满地区反日游击队发展为5个游击队,建立了12个比较固定的游击根据地。东满地区的这支游击队成为东满人民团结抗日的核心力量。1933底,东满地区成立了人民革命政府,从此,群众性的革命运动更加蓬勃发展。
1933年冬至1934年春,日军向我抗日游击区发动了更加疯狂、残酷的“大讨伐”。在反敌“第二期讨伐”时,童长荣率中共东满特委机关和部分游击队员及群众在汪清县北部十里坪一带坚持斗争。1934年3月21日,敌人拉网搜山,长荣的队伍不幸被包围,由于敌众我寡,奋战中,童长荣中弹负了重伤,流血过多而牺牲。这时一个名叫崔今淑的朝鲜族女战士和警卫员一起冒着弹雨将他背出了重围。但是,由于伤势太重、流血过多,这位年仅27岁的特委书记在突围后便牺牲了。
在吉东地区,先后组成了绥宁救国游击军、饶河农工义勇军、密山游击队、宁安游击队等。1932年4月,党派周保中到宁安开展抗日斗争,5月,宁安中心县委组建了绥宁工农义勇军;1934年2月,周保中联合救国军柴世荣部等,组成“绥宁反日同盟军”,后宁安县委又组建了宁安反日游击队。
在东北,党直接组织和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到1934年已建成15支。虽然人数不多,武器也较差,在当时的抗日队伍的总数中微不足道,但党的领导有明确的政治纲领,组织纪律严明,个人的政治素质较好,为后来党建立统一战线,发展抗日武装奠定了基础。在哈尔滨所在的北满地区,党也创建了多支抗日武装。
巴彦游击队:共产党员张甲洲回故乡发动抗日,于1932年5月组成东北工农义勇军江北骑兵独立师,下设2个中队,200余人。6月,满洲省委派军委书记赵尚志等人帮助整顿队伍,赵任参谋长,下辖3个大队和1个模范队,8月攻下巴彦县城时达700人。11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江北独立师”,张甲洲任师长,赵尚志任政治部主任,辖3个团。
珠河游击队:1933年春,赵尚志到义勇军孙朝阳部工作,任参谋长。同年秋孙部溃败,赵等7人携枪到达珠河,在县委的支援下于10月在三股流组建了“珠河反日游击队”,全队13人,赵尚志任队长,年底发展到70余人。1934年6月改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任支队司令,李兆麟任政委,辖3个总队及直属部队,共400多人。
汤原游击队:1932年10月,汤原中心县委在省委秘书长冯仲云的帮助下,成立了“红33军汤原游击中队”,辖3个小队,由党团员40余人组成。不久受挫溃散,1933年1月重建,一度发展到60余人,又遭失败。是年冬在县委书记夏云杰的领导下,第3次建立“汤原反日游击队”,由80人很快发展到600余人。
海伦游击队:1932年夏,党派人策动伪军哗变,组成以顾风为首的抗日义勇军,编成1团,约200人。不久顾风牺牲,队伍瓦解。1934年春,党员孙玉久将义勇军“全友”队改编为海伦游击队,发展到200余人。
1933年3月热河沦陷后,东北地区大规模的抗日义勇军相继失败或瓦解,总人数由最盛时的30万人(也有40万之说)锐减到7万人左右。义勇军的斗争有力地打击了以关东军为首的日本侵略者,延缓了日本侵华的进程。
据日伪官方报告,自“九一八”事变至1933年2月,日伪军战死人数为6541名,平均每月讨伐150多次,阵亡官兵73人,日军尸体从中国东北经神户运回日本的,平均每月50具。这个数字显然是日伪当局缩小了的统计,据周保中估计,到1933年上半年,日军被击毙总数就在2.5万人以上。
这以后,党领导的红色武装开始成为东北抗日战场上的主力。
第32章 红色游击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