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记者端纳到奉天,做张学良的工作,张学良坚定地表示:“满洲是中国的,我不会接受日本的命令。”
对东北易帜,蒋介石已急不可耐,他与张学良电文往还不绝,不断催促道:“应乘此时机同时更换旗帜,宣言就职,以十七年双十节为兄完成统一之纪念日也。”此后蒋介石、张学良两人函电频传,信使不断,蒋对张予以理解和同情。
1928年10月,张学良代表邢士廉第三次赴宁,终于与南京方面达成四点协议:(一)东北设边防司令长官公署,以张学良为司令长官,张作相、万福麟为副司令长官。(二)设置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人选须经中央同意。(三)东三省及热河省委员人选,由张学良推荐,中央明令任命。(四)易帜不能待至民国十八年元旦,应提前数日办理。
10月8日,国民党一百七十三次中常会选蒋介石为国民政府主席,并选出国府委员十六人,其中有张学良。因为有人对选张学良不满,蒋介石便解释说:“如果要使国际上承认我们确已统一,要使某国少些借口,要使东三省当局无观望的心思和回旋的余地,只有如此决定去做。”
蒋介石为此致电张学良云:“应乘此时机同时更换旗帜,宣言就职,以十七年(1928年)双十节为兄完成统一之纪念日也。”可是,当时日本压力尚未减轻,而东北内部亦不稳定,张学良易帜有心无力。一九二八年的“双十节”,张学良为检验和显示自己的军事力量,在北大营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式。阅兵时,他身穿新式陆军大礼服,头戴法国平顶式军帽,腰系金丝织的刀带并佩挂着礼刀,刀柄和刀鞘镶嵌着金花,下垂金丝绦穗,雄姿英发、神采奕奕,可以想见他当时的鸿鹄之志和良苦用心。
同日,张学良复电蒋介石说:“东北易帜早具决心在前,实因某方压迫,致生障碍,当时敝处与之面约以三个月为限,届期即行易帜……现计算约定日期已不甚远,敝处拟积极准备,事前秘不使知,筹备就绪,即行通电宣布,以三省同日实行,以免彼方又生狡计。”12日,蒋介石再次致电张学良,云:“易帜之事,全属我国内政,彼方本不能公然干涉,况目下党国形势,团结一致,彼尤无可借口,为从来所未有,此正其时,如尊处果能出以决心,中正深信彼绝不敢有所举动,务希毅然主持,三省同日宣布,愈速愈妙。”13日,张学良复电曰:“承示亟速恢复交通与改悬国旗各事,莫不深表赞同。惜因外交环境关系,不得不分别缓急,徐图解决,免滋意外纠纷,总期实践前约,昭示国人。”
东三省易帜虽然延期,但东北当局与南京国民政府仍采取一致行动,进行易帜的舆论宣传,为实现统一做好准备。11月中旬,张学良致驻北平代表赵志白亲笔信,其要旨为:“第一,东北内部日见坚固,唯外交仍棘手,请将特殊情形介绍于国人,以免误会;第二,学良对于统一早有决心,易帜誓必实行,但因有未了事件甚多,须先办理完结;第三,绝不卖国,但有为大势所迫非办不可之事,此乃弱小民族被人压迫之实况,人应谅之。”
1928年冬,南京国民政府特派张群、吴铁城、宋大章三人来到沈阳,与张学良密议“东北易帜”大业。张、吴、宋三人下榻于交通银行后,“亲日派”欲采取破坏行动,扣留他们。经紧急磋商,乃决定由吴、宋两人连夜乘车直奔少帅府邸,面晤张学良。在这天夜晚的密谈中,双方推心置腹,解释了张学良的某些疑虑,更坚定了他“东北易帜”的决心。蒋介石还利用美国、英国与日本的矛盾,推动美、英向日本施加压力。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反对日本分割中国的舆论也高涨起来。到11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也不得不承认东北易帜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嗣后,蒋介石对张学良派驻南京的代表胡若愚表示,为了不使张学良为难,东北外交由中央应付,同意东北“内政”仍由现职各员负责,概不更动。重大人事,先由张学良请委,然后由中央任命。蒋介石每月允拨军饷1000万元给奉军,这样更增加了奉军的向心力。
12月14日,东北保安司令部召开会议,决定于1929年1月1日元旦实行易帜。就在这次会议上,对于易帜问题还是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唯有张学良坚持非办不可,谓:“完成统一事大,外人威胁事小。我引国府及国民党势力下之舆论相助,外人其奈我何?”蒋介石电示张学良“不必等到元旦,应提前三天”。24日,张学良密电奉天省长翟文选等人:“兹经决定,于本月29日改悬青天白日旗,东三省同时举行。……唯事前仍应持秘密,勿稍漏泄,以免惹起他方注意为要”,电文还说明了旗式的尺寸。26日,奉天省长致电省城各机关以及各道尹、各县知事,通知29日易帜一事,强调要绝对保密。
东北易帜大势所趋,但到底哪天易帜,确为社会各界所关心。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奉天省公署及机关、学校、商店均悬挂青天白日旗,吉林、黑龙江、热河同时易帜。蒋介石特致电张学良,对易帜通电表示无任佩慰,“此后修内对外,建设万端,匡济艰难,纳民轨物,愿与诸兄共策之”,国民政府也致电张学良对其易帜通电表示嘉慰,并谓:“完成统一,捍卫边疆,并力一心,相与致中国于独立自由平等之盛,有厚望焉。”在奉天省府大礼堂里举行了东北易帜典礼,国民政府代表方本仁监誓,欧美各国领事应邀出席,唯日本领事未到。张学良于宣誓后发表演说,他引述日本“大政奉还”之例,说:“我们为什么易帜,实则是效法某先进国(指日本)的做法。某(指日本)起初也是军阀*权,妨害中央统治,国家因此积弱。其后军阀觉悟,奉还大政于中央,立致富强。我们今天也就是不想分中央的权力,举政权还给中央,以谋真正统一。”但为慎重起见,到“双十节”时,东北仍未宣布易帜。张学良诚恳地向南京代表李石曾表示:“结束国家分割局面是自己多年的愿望,但立即“易帜”尚有困难,主要是担心日本人趁局势未稳进行干涉;再说,内部也还有阻力。力争在年底实现这个目标。
进入十二月份,张学良加快了易帜步伐。十二月五日,他逮捕了阻碍易帜、负责办理对日交涉的陶尚铭,亲日派骨干赵欣伯则逃往大连。二十六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并通过了东三省及热河省府委员名单,待易帜后发表。
十二月二十九日,易帜典礼在奉天省府礼堂举行。张学良身着深黄色中山服,监誓委员方本仁身穿长袍短褂,在融融军乐声中,众人先向党国旗、总理遗像行三鞠躬礼,方本仁恭读遗嘱后,即就监誓员位,授印于东北正副司令及东北各委员各厅长,复由东北边防军正副司令及奉吉黑热四省府主席以次各委员举右手恭诵誓词。
方本仁代表国府致训词说:“今日为东北边防军正副司令长官及奉吉黑热四省府委员补行宣誓典礼,实为革命成功、全国统一大可纪念之日。”
随后,张学良致答词,致词完毕,张学良又发表即席演讲,他说:“我们为什么易帜?实则是效法某先进国的做法。某方起初也是军阀*权,妨碍中央统治,国家因此积弱。其后军阀觉悟,奉还大政于中央,立致富强。我们今天也就是不想分中央的权力,举政权还给中央,以谋求中国的真正统一。”
会后,张学良向全国发布易帜通电,电文中曰:“自应仰承先大元帅遗志,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同日,南京国民政府电复张学良等人:“完成统一,捍卫边防,并力一心,相与致中国于独立自由平等之盛,有厚望焉。”
29日易帜当日,天津《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在发往津馆的报道说:晨7时,总部省署各机关公团学校门口,交叉挂党国两旗,军士掌旗列队游行。一时各街旗色,盖皆青白,民众欢腾,气象一新……今日诸市所见之旗帜,尺寸一律,不若平津初易帜时之参差不齐者。闻据省辽远县市,前数日即分别密令预备,候最后令到即实行。京奉局于28日分寄由奉天至各庄间站一密封包裹,原定收到后勿开封,候令再开。嗣复改为接到即启封。此所包者,即青天白日旗也。奉垣有少数商人,因确知易帜期促,特预制大小不等之旗帜若干面,以备发售。初以为不无小利可图,及今日易帜之帜,均由官厅发给。故沿街负售者,固属有人,一如平津初易帜时相同,但购者殊为寥寥,甚或一日不开市者,原以投机,反而失机,亦趣事也。”
日本田中内阁对张学良易帜事前未与日本协商感到遗憾,对其易帜“帝国政府颇感意外”。事后,张学良笑着说:“当时日本人不知道我要换成青天白日旗,不是一面,一下子把全东北的旗子都换了,那他们也不知道。日本的情报活动太粗心了,当时花在谍报活动上的钱,等于都扔到垃圾箱里了。”
三十一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批准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作相、万福麟为副司令;任命翟文选等十一人为奉天省政府委员,翟文选为主席;任命张作相等十一人为吉林省政府委员,张作相为主席;任命常荫槐等十一人为黑龙江省政府委员,常荫槐为主席;任命汤玉麟、金鼎臣等六人为热河省政府委员,汤玉麟为主席此时,事先秘密制就的几万幅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在奉天城内迎风飘扬,红黄蓝白黑五色旗降了下来,各机关、学校、商店、住宅都悬挂了国旗,还有以一百人为一队的若干士兵队,每人手执一面国旗,在城内巡弋。至此,东三省各地改旗易帜工作基本结束,国民政府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从此,改旗易帜工作基本结束,在东三省各地,降下了民国时期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东北易帜虽然实现了,但是东北集团的内部并不完全统一,特别是张学良与杨宇霆的矛盾,积渐已久。杨宇霆,1886年生,奉天法库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历任奉军参谋长、东北陆军训练总监、奉军军团长、安国军总参议等要职,是张作霖的“智囊”及左右手,奉军新派首领。由于他所处地位的特殊,养成了专断跋扈、盛气凌人的作风,对张学良也全不放在眼里。在张作霖被炸前后,杨宇霆与常荫槐结成死党,私自扩编自己的武装实力,并有意驾空张学良,反对东北易帜。1929年1月10日下午,杨宇霆、常荫槐一同见张学良,要求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以常荫槐为督办。张学良认为此事涉及外交,要慎重处理。杨宇霆不但不听,反而*张学良马上签字。张学良痛下决心,要芟除杨、常,以稳定东北政权。于是,借口晚饭后再谈。晚上,当杨、常再次来见张学良时,被早已做好准备的卫士双双击毙在大帅府老虎厅。杨常事件后,张学良的权力更集中,并树起了少帅的威严,提高了声望,巩固了易帜后的东北政局。
第5章 东北易帜[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