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54章 气运之战见[1/2页]

万道龙皇 牧童听竹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当太阳升起,人民赫然发现,长安各地闾里的闾室以及各市集的旗亭外面,多了一张被贴在一块木牌上的白纸。
      白纸自从被发明以来,这还是第一次进入普罗大众的视线。
      往常,人们只是听说过,张蚩尤发明了全新的用于书写的材料。
      但,这个所谓的白纸或者‘侍中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
      却没有多少人见过。
      毕竟,如今白纸产量还是太少了。
      哪怕少府,如今已经月产各档纸张数十万张。
      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官府在使用。
      而且,是高阶文官与贵族在使用。
      寻常百姓,想要得见,还是不容易。
      就连很多低阶官吏,也未必见过,更别提使用白纸了。
      故而,当白纸文告一出现,立刻就引发了围观和轰动。
      只是,百姓多数不识字。
      看不懂告示的内容,只好将求助的目光,投向那些能识字的人。
      立刻就有着识字的文人,被人找来。
      然而,在看到公文的刹那,这些文人多数呆滞了起来。
      只有少数人,才能压抑住内心的激动为街坊闾里宣讲起来:“侍中领新丰令、钦命持节使乌恒使者张毅敢告父老昆仲:吾闻有士人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念到这里,无数文人士大夫,都只觉得这句话真的是说的太对了!
      古有伯乐,善相千里马。
      千里马得遇伯乐,是宝剑配英雄,佳人遇君子。
      然而,这世道却昏暗沉沦,吾等千里马蒙尘至今,何其悲也!
      只是……
      接下来的话,却让很多人跳脚了。
      “呜呼!此何其缪也!”
      “自古明君在位,贤臣名士,若有出仕治国经世之念,安有遗贤之事?”
      “昔傅说于版筑之间,盘庚见之,委以天下大事;太公垂钓渭河之畔,文王遇之,拜为国相,托付军国之事;管夷吾陷于仕伍之中,恒公知之,任为肱骨,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当今天子,圣贤不亚于三王,仁德不逊于五帝,胸怀天下,气吞万里,圣德泽于六合之间,平津献候公孙弘,微寒之际,牧豚北海之间,身无片完之布,天子见之,拔擢为丞相;故御史大夫张公,起初不过市井之吏,天子信其材,用为廷尉,放治天下;广川董公,大将军长平烈候青,不过平阳侯骑奴而已,天子用之,遂横扫匈奴,立不世之业,为天下仰慕!”
      “故是非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乃为伯乐常有,而千里马不常在也!”
      什么叫非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什么叫伯乐常有,千里马不常在?
      这张蚩尤的意思,是在嘲讽吾辈?是在羞辱吾辈?
      岂有此理!
      岂有此理!
      当时,便有无数人咬牙切齿,愤恨不平。
      然后,他们就看到了下面的文字。
      “今吾不才,将奉诏出使,教化乌恒,建功立业,厥于远方!”
      “敢问父老昆仲:千里马今安在?”
      “好啊!”有人当下就大声道:“这张蚩尤轻我丈夫无志乎?”
      “必让其知道,这世间英雄,从来不绝若线!”
      当下,便有无数人,纷涌而至公车署,将自己的名帖和传符,丢了进去,大声说道:“吾闻侍中张子重,欲使乌恒,建功立业,特来请缨,愿随侍中,远赴万里戎机,立功勋于远方!”
      公车署署长王安很快就被惊动,走出官署大门,看着群情激愤的无数士子,纷纷抬了抬手,喝道:“肃静!”
      作为张蚩尤的‘老朋友‘故旧,王安对于张越的事情是非常上心的,自然早就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更在昨日主动去张府拜见了张越,得到了张越的指示。
      如今,看着这些群情激愤的士子,王安没有半分慌张之色,只是淡淡的道:“吾乃公车署长王安!”
      随着他的这句话,空气立刻凝固,人群也安静了下来。
      公车署长别看才八百石,但却掌握着无数人的荣辱升迁。
      不客气的说,整个长安百分之八十的长漂,在王安面前都不敢蹦跶。
      概因一旦恶了他,日后就算得到举荐,也很难有出头之日——公车署长完全可以利用他的职权,将某一个士子一辈子都按在公车署,让其待诏一生!
      “诸君来意,吾已得张侍中行文知晓,奉侍中公之命,君等若真心自愿追随张侍中远赴漠南,教化夷狄,吾必为君等造册……”
      “只是……有句丑话,本官要讲在前头……”
      “此去漠南,教化夷狄,非是三月半年之功……”
      “所有自愿士子,皆需与大鸿胪签订为期三载之约!”
      “三载之内,不能擅离职守,违者,以军法处置!”
      听到这里,几乎所有士子都愣住了。
      三年?
      而且还要跟大鸿胪签约?
      很多人都犹豫了。
      汉家可是一个重诺守信的社会,平时人民连口头之诺都会铭记于心。
      若是白纸黑字订下的契约,更是具备了无穷效应。
      本来,很多人只是来投机的。
      因为,他们知道,此行乌恒,风险几乎为零,但收益却会大的超出想象。
      只是花上数月,至多一年的时间,就能捞回富贵,还能镀金。
      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但哪知晓,这居然是要起码三年的时间去做一个事情。
      投机者们,顿时就心生去意。
      只是,如今乃是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
      无数的眼睛,公车署上下的官吏和待诏士人,都在看着自己呢。
      而士大夫们,都是要脸的。
      若是听闻三年之约,就拂袖而去,以后还怎么混呢?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大家都知道,只要他们敢这么做,不出三日,长安城所有认识他们的人,都会知道,他们当了逃兵,畏难的名声就会跟随他们一生一世。
      所以,他们只好苦笑两声,然后互相看了看,心中后悔不已。
      “上了张蚩尤的激将法了!”不知多少人心中哀嚎。
      但,也有聪明人,敏锐的发现了王安说辞中的关键,于是挺身而出,拜道:“晚辈敢问署长足下:既然有三年之约,想必自有相应的奖赏吧?”
      众人一听,纷纷醒悟过来。
      汉人,并不避讳谈及钱财报酬,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忠君的前提,是要食禄。
      若是没吃刘家的俸禄,很多士大夫都觉得,自己其实并没有忠于刘氏天子的义务。
      譬如齐鲁一带的缓则们,就都是这么认为。
      故而,举凡契约,都是有付出,必有报酬。
      白纸黑字,明确权责。
      这一点,后世无数出土文物,都可以证明。
      “自然有的……”王安微笑着道:“

第854章 气运之战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