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卷 囚徒 第四十一章 《求贤令》[2/2页]

汉末小粮官 大饺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贤令》极其不满,因为他的职责就是负责为曹操推举人才。他认为曹操放出《求贤令》本身就是对他工作的不认可。曹操不得已只能反复向毛?说明曹营现在缺少人才的情况,希望得到谅解。
      毛?这才略微收敛了怒火,但依然表示《求贤令》会让真正有德行的人才反而不愿意来司隶为朝廷效力,不是正道。
      相比《求贤令》,司空府一同下达的另外一道《招能人异士令》就没有引起这么大的关注。
      因为这道诏令中所谓的能人异士的范畴放的极宽,只要能有一技之长,或者只要在某个方面特别突出都可以算能人异士。
      换言之也就是哪怕是一个农夫种地种的好也算是能人异士,可以来雒阳领取奖励,司空府还可能授予一定的官职。
      这当然是王??的主意。正所谓解放生产力才是第一要务,王??希望能从汉末找到一些真正有特殊才华的人,专门请求曹操下达了这道《招能人异士令》。
      就当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被《求贤令》和《招能人异士令》吸引的时候,大汉尚书台悄无声息的推行了一个新的政策:在今年秋后,朝廷将举办一次筛选人才的考试,公平公正,能者上,劣者下,考试通过者将可能被朝廷任免为下级官员。
      完了,就只有这些。
      这个政策甚至连一个正式的名号都没有,怎么报名,怎么考试,通过了考试会成为什么级别的什么官员,通通没有说明。
      由于这个政策太过低调,很多人都没有发现它,它随着朝廷的邸报,在《招贤令》和《招能人异士令》的掩护下传遍了司隶和三辅之地,并一点点的向更远的地方传播出去。
      但这一切都和王??关系不大,在曹操的军改还没有完成之前,王??便来到偃师附近的伊水一河畔。这里很久以前都是良田,在董卓之乱后便荒废了,只剩下一片又一片遍布杂草的荒原。
      王??来这里是有原因的,他原有职务不变,但又增加了一个屯田令差事,尚书台要他带兵本部八百标兵前往偃师配合河南尹夏侯??耐吞锕ぷ鳌v醚舻姆课荨⒊乔叫奚傻暮笮?ぷ饔缮惺樘?硌∪耸滞瓿伞
      这表面上是一个很平和的任命,体现了司空府和大汉尚书台对屯田事宜的重视。
      但屯田需要正规军前往吗?
      实际上王??的任务只有一个,在偃师建立大汉第一个折冲府,实验府兵制的可行性。顺便说一下,这个折冲府的主官不是王??,而是刚刚被认命为折冲校尉的沮授。王??将以司空府掾属的身份领导沮授建立折冲府,收集折冲府建立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为后续的府兵扩大化积累经验。
      在曹操的军改结束后,张辽的中坚营也将派往偃师附近驻扎,直接听从王??的调派,辅助王??、沮授对府兵进行军事训练,并对比职业士兵和府兵的不同。
      和后来隋唐时期的折冲府不同,王??、沮授建立的第一个折冲府兵员定额高达5000人,也就是说王??等人需要将5000户屯田兵转为府兵。
      实际上王??手中的八百标兵本就是准备充入折冲府作为底层军官来使用。为此他还为王延年求得了折冲府左翼都尉下属军司马一职。王延年也算是升职了。目前折冲府左右翼都尉和其他军司马都暂时空缺。
      同时,和隋唐时期的折冲府另一个不同点,王??并不打算让所有府兵都从事农业工作,反倒打算工农商全面发展。
      现在司隶地多人少,但随着人口增长总会有一天变成人多地少,到时就又会像唐朝那样府兵制彻底崩坏。不如从指定制度的开始就想要出路,好让这个制度能持续的更久。
      建立折冲府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将手中八百标兵转为府兵,为后来的屯田兵做一个样本。
      但一上来,他们就遇到了一个难题。
      府兵制的精髓就是这些士兵平日和百姓一样耕种或者从事其他工作,定期进行军事训练,等到战争时每户人家出一名府兵再集结成军。
      可问题是王??的八百标兵全是单身汉,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户的概念,又怎么转为府兵?
      于是仅仅来到偃师的第二天,王??写信就给尚书台的荀??岢鲆桓鲅暇?囊?螅骸拔倚枰??耍?芏嗪芏嗟呐?恕!
      ————我是分割线————
      三国小知识:
      1、扬武将军和破羌将军都是杂号将军,但破羌将军更像回事,所以地位更高。
      2、隋唐时期的折冲府按照规模分为三等,最少的800户,其次是1000户,最多的是1200户。因此王??一上来就建立5000的户的折冲府是超标极多的。
      唐朝最多时曾设立633个折冲府(也有说800的),换言之如果有一天唐朝遇到战争,它可以在三个月的时间内爆兵60万,这在冷兵器时期简直是BUG一般的存在。只可惜唐朝中后期随着空闲土地的减少,府兵制也趋于崩溃,再也没有北朝刚建立时的那种顽强的战斗能力了。

第三卷 囚徒 第四十一章 《求贤令》[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