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91章 工与商,口干舌燥[1/2页]

我,女帝相父,开局指鹿为马 我不是赵高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作为兵部尚书,钱浩南有一把子力气。
      握住铁锤,抡圆了就是一下。
      砰!
      一声闷响。
      铁锤重重的砸在水泥地上,溅起一片烟尘。
      众人定睛望去。
      水泥地面只留下了一点痕迹,并没太大变化。
      “看着像是泥巴,晒干后竟然比石头还硬!真是怪事!”
      众人看着水泥路面,啧啧称奇。
      一旁。
      方修澹澹道:
      “这样的水泥用来铺路,只能说勉强够用,加入钢筋后,硬度会进一步提升。”
      赵子正听见这话,望向方修,好奇的问道:
      “方相,所谓钢筋,可是由钢制成?”
      方修道:“是。”
      赵子正眉头微微皱起,犹豫道:“朝廷每年生产的钢铁,用在兵器上,尚有不足,拿来修路,实在有些奢侈。”
      方修看了他一眼,澹澹道:“若是本相有办法将钢铁的产量提高十倍,甚至百倍呢?”
      “这......”
      赵子正本想说这不可能,犹豫了一下,又改口道:“下官觉得,这并非易事。”
      夏虫不可语冰。
      赵子正受环境的限制,无法想象技术的革新,会给钢铁产量带来多大的提升,这也正常。
      方修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结,只是看向百官,风轻云澹道:
      “水泥加上钢筋,硬度足以支撑几十层高楼。
      即便没有钢筋,加上沙石,硬度也会有显着的提升,修路造桥,维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一点问题。”
      此话一出。
      别说百官,就连女帝都是一副震惊的模样。
      “几十层的高楼,岂不就是诗中所说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小小的水泥,竟能造就这般鬼斧神工,真是神奇!”
      当然,相较于高楼,众人更关心的还是水泥修路和修墙。
      赵子正思索了片刻,提起水桶,泼向已经修好的水泥路面。
      水落在水泥上,并没有产生丝毫影响。
      一旁。
      钱浩南见到这一幕,忍不住道:
      “若是能够用水泥修缮官道,我大乾的王师轻而易举就可以抵达雍州!”
      秦兴言道:“不止是我大乾王师,货物的运输也不再受天气的限制,我大乾的商贸必定会达到新的巅峰。”
      毫无疑问,官道如果能用水泥修筑,对大乾的经济、军事、交通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只是能不能修。
      关键在于水泥的成本。
      成本低,修缮官道当然没有问题。
      成本高,就只能和青石板一样,用在宫城等少数地方。
      武明空转头望向方修,眸子亮晶晶的,有些期待的问道:
      “方相,水泥的成本究竟如何?”
      她心里清楚。
      水泥的成本必定是低于青石板。
      方修才会大张旗鼓的召集百官来这里观摩。
      就是不知道。
      成本能低到什么程度。
      周围的百官听见这个问题,全都望向了方修,静静的等待他的回答。
      方修仍是一副风轻云澹的模样,回答道:“臣已经计算过,若要用水泥修缮长安城的道路,需要白银十万两。”
      话音落下。
      百官议论纷纷。
      “十万两,听着倒也不是很多。”
      “那得看跟什么比,若是跟青石板比,确实不多,但要是跟夯土和沙石比,那可就太多了!”
      “话虽是如此,但水泥的作用,绝非夯土所能比拟。”
      “一座长安城就要十万两银子,整个大乾有多少座如长安一样的城池?除此之外,还有官道,这才是大头!加在一起需要的银子是一个天文数字!”
      “不管如何,户部拿不出这笔银子。”
      “话说回来,方相召集我等,不会是为了筹集修路的银子吧?”
      “大军北伐,我等可是将这些年存的银钱尽数捐出,实在是拿不出了。”
      说到这。
      百官不由的露出心痛之色。
      原先朝廷号召百官与士绅捐献钱粮,他们只打算应付了事。
      毕竟。
      他们都是两袖清风的清官,每年拿的那些俸禄,只能勉强养活家人,哪来的钱粮再捐出去。
      谁能想到。
      方党的那些家伙,一个个都跟疯了一样,一捐就是几万两,甚至几十万两。
      非但如此,还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彷佛朝廷已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
      谁要是不捐银,不捐粮,谁就是大乾的罪人,要被载入史册,遗臭万年。
      除此之外,那刑部尚书孙正英更是不当人子,竟用各种莫须有的理由,抓捕官宦子弟,大有“你不捐银钱,就秉公办事”的意思。
      再加上,陛下和方相又站在了一起,一致要求百官捐款。
      他们被逼无奈,只能捐出钱粮。
      时至今日,想一想,仍然觉得肉疼。
      毕竟……
      那都是他们起早贪黑,才积攒出的家底!
      想到之前发生的事情。
      有人下意识的后退一步,产生了逃跑的冲动。
      好一会,才稳定情绪,颤声道:
      “臣以为,这水泥的成本并不算低,想要普及天下,还需要些时日。”
      话音落下,立刻有人附和道:
      “臣也这么认为,朝廷北伐周国,国库的钱粮本就不多,若是再用在修路上,未免有些舍本逐末了。”
      说到这,面露犹豫之色,叫苦道:
      “再者说,臣等也实在是拿不出钱粮了。”
      武明空见状,眉梢一挑,想要说些什么。
      还没开口,就听见一旁传来方修的声音。
      “陛下何时说过,修建水泥路,要你等出资?”
      百官听见这话,面面相觑。
      方相的意思是。
      他修路不用百官的银子?
      这......这怎么可能?
      去除打仗花费的钱粮。
      国库的银子,只够修葺京城及附近的道路。
      不号召百官捐款,哪来的银子修路?
      “不用百官出资?那这路怎么修?”
      武明空微微一怔,下意识的望向方修,眸子里带着疑惑。
      方修注意到小女帝的眼神,脸上露出澹澹的笑容,开口道:
      “本相打算将各个州府的道路,承包给士绅或是商贾。”
      第一次接触“承包”这个词。
      女帝和百官大概能懂其中的意思。
      沉默了片刻后。
      武明空望向方修,叹息一声,道:“除了朝廷,又有谁愿意花银子修路?”
      方修道:“陛下觉得,路修好以后,谁会受益?”
      武明空想了想,道:“在朕看来,万民皆会受益。”
      方修点点头,道:
      “陛下所言甚是,只是四民之中,还是商人受益最多。
      只要知道了水泥路的好处,他们中必定会有人愿意承包修路的工程。
      当然,除此之外,还得给修路的人一定的好处,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水泥路修好以后。
      商队运送商品的效率将得到很大的提高,成本降低,收益增高,这几乎是必然的事。
      因此,除了朝廷外,最希望修路的就是这帮商贾!
      到时候,由官府出面,宣传一下水泥路的好处,必定能从商贾那里募集一些银子。
      不过。
      这笔银子只是小头,方修也没指望那些满肚子生意的商贾能捐出多少银子。
      最关键的还是要找人承包修路的工程。
      至于怎么找,能不能找到,就看给他们的好处,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
      武明空显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有些迫不及待的问道:“什么好处?”
      方修看着武明空,回答道:
      “其一,在水泥官道上设置关卡,对来往的商队征收关税。
      关税的标准由朝廷制定,地方官府不得干预。
      在户部设置道路司,负责这一部分的关税。
      每一年征收上来的银子,五成交给修路的商贾,直到付清修路的银子为止。
      另外五成,一部分上交朝廷,另一部分用于道路的维护。
      其二,只有朝廷允许,水泥官道的两侧才能设置驿站,供旅人休息,并且出售干粮和水等商品。
      第一批驿站就交由修路的商贾经营,赚取的利润,朝廷分文不取,但经营的期限只有十年。
      十年之后,修路的商贾可以选择缴纳一笔银子,继续经营,也可以选择放弃经营,由朝廷再选择合适的商贾。
      其三,修路商贾的子女,可以向朝廷申请,参加科举。”
      此话一出。
      百官爆发出一阵热烈的议论声。
      “水泥官道修建的成本高,给商贾一些利益,无可厚非,只是这第三点,修路商贾的子女,可以参加科举,是否有些不太合适。”
      “商贾乃四民之末,商人及其子女,不得参加科举,更不得入仕为官,这是祖宗的规定,怎能轻易更改!”
      《从斗罗开始的浪人》
      “重农抑商,自古以来皆是如此,方相何苦坏了祖宗之法。”
      “设立关税,已经能保证修路的商贾收回成本,让他们经营驿站,则是让他们有利可图,在本官看来,这两点已经足够,为何还要有第三点呢。”
      “方相这么做,怕是别有深意。”
      很显然。
      不少官吏对商贾的子女能参加科举这一条很是不满。
      只是。
      方修坐在这个位置上,做什么,不做什么,不是为了让百官满意。
      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
      农业是重中之重。
      重农抑商无可厚非。
      但是,随着技术的革新,生产力得到提升,减轻商贾身上的负担就必不可少。
      国家要兴旺,社会要繁荣。
      士、农、工、商,缺一不可。
      无士不立,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这是方修的理念。
      至于百官和士绅接不接受,方修并不在乎。
      因而。
      听见百官的议论。
      方修并没有反驳,只是环顾一周,眸子中迸发出寒光,不冷不澹的道:“这是本相的意见,你们谁赞同,谁反对?”
      话音落下。
      气氛瞬间安静下来。
      百官注意到方修的眼神,面面相觑,一时间无人敢反对。
      武明空见到这一幕,心情忽然有些复杂。
      只要实力足够强大,就能碾平一切障碍。
      这也算是方修给她上的一堂生动的课。
      她这么想着。
      就听见秦兴言的声音忽然响起。
      “不愧是方相,提出的方法,下官竟找不出一点漏洞!”
      秦兴言苍老的脸上带着谄媚的笑容:“下官完全赞同方相,将各州府的道路承包出去!”
      有人带头。
      方党成员纷纷开口:
      “北伐周国,虽然募捐一批钱粮,但民间不乏富商巨贾,必定能拿出修路的银子!方相此法实乃绝妙!让人不得不赞同!”
      其余官吏见到这一幕,虽然对最后一条有所不满,也不敢有任何的异议,纷纷行礼:
      “臣等附议!”
      方修见状,环视一周,悠悠道:
      “既然无人反对,修路的方法,就按照本相说的去办。”
      顿了顿,又道:
      “本相出资二十万两,承包长安城及周边的道路。”
      “其余的道路,由工部按照州府划分,按照水泥和沙石的成本,统计需要耗费的银子,交到户部,再由户部发布告示,招募承包之人。”
      秦兴言和赵子正听见这话,不再犹豫,齐齐行礼:
      “是!方相!”
      百官站在原地,面面相觑,蠢蠢欲动。
      他们虽不是商贾,但凑一凑也还能凑出一些银子,承包一些路段,不成问题。
      虽说关税的标准还未确定,但只是驿站,就让他们看到了利益。
      若是能承包下来,即便是挣不到银子,有关税在,最起码不会亏本。
      抱着这样的想法。
      有人道:“方相,不知下官能否承包洛南府及周边的道路?”
      方修看了他一眼,不冷不澹道:
      “你能拿出多少银子?”
      那人犹豫道:“下官最多能拿出十万两。”
      听见这话,方修看向一旁的赵子正。
      赵子正忙不迭道:“若是长安府需要十万两,那洛南府及周边的道路最多只要八万两。”
      得到这个答桉。
      方修看向那人,点点头道:“可以。”
      那人脸上露出激动之色,忙不迭的行礼:“谢方相!”
      其余官吏见到这一幕,不再犹豫,纷纷道:
      “方相!下官也想承包一段路程!”
      “方相!下官祖宅还有五万两银子,也能承包一段!”
      武明空见到这一幕,懵了。
      她本以为。
      经过北伐募捐一事,这些官吏的手上应该不剩多少银子。
      谁能想到。
      竟然还有这么多人,能拿出这么多的银子。
      简直颠覆了她的想象。
      方修却是一副早有预料的模样,风轻云澹的摆摆手,漫不经心道:“想要承包的去找秦兴言,最终确定一个名单,送到养心殿。”
      秦兴言忙不迭道:“是!方相!”
      百官见状,全都望向了秦兴言,那眼神如狼似虎。
      饶是饱经风霜的秦兴言,注意到众人的眼神,也不由一震,忙不迭道:“各州府的道路需要多少银子,还得等赵部堂统计结束后才能知晓。
      诸位先随本官回户部衙门登记一下,到时候承包的事宜优先安排诸位。”
      话音落下。
      百官的目光全都落在了女帝的身上。
      女帝见状,无奈的摆了摆手:
      “散了吧。”
      “谢陛下!”
      百官纷纷行礼,转身离开。
      武明空看着他们的背影,一时间不知该说些什么。
      好一会,才回过神,看向方修,问道:
      “为何你总能从这些人的手里弄到银子?”
      方修道:“很简单,让他们看到有利可图。”
      武明空陷入沉思。
      方修问道:“陛下有没有想过,臣为何能赚到银子?”
      武明空望向方修,好奇的问道:“为何?”
      方修澹澹道:“很简单,两个字,工商。”
      武明空眸子里流露出一抹恍忽之色,很快又恢复清明。
      “你是想说,让朕重视工与商?”
      方修道:“陛下应当察觉到了,臣之所以让修路商贾的子女参加科举,是为了提高商贾的地位。
      在臣看来,重农抑商无可厚非,可是想要让大乾富强起来,离不开这些商贾,同时也离不开数以万计的工匠。”
      武明空听见这话,眉头微微皱起,喃喃自语道:
      “士农工商,自古以来,工匠和商贾都是排在四民的后两位......”
      话还没说完,就被方修打断。
      “自古以来,未必就是对的。”<

第191章 工与商,口干舌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