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算得出来的。他看着儿子,这么大的事,虽然唐大树还小且不做这一行,但他的意见也是一种定心丸。
唐大树觉得可行万一搞砸了,他准备写小说、写歌挣钱还,总有办法其实他已经准备这样做了,当然本意只是为了改善生活。
几个人合计觉得行。唐人凤可以用两条船作抵押,刘闯有点存款,房子也能值个七、八万这个需要搞定评估的人。老杜没说他贷款的事,可能是手里有钱。也是,做这么个大厂的业务员,收入不会低。
贷出的款拿来合伙买船头,然后通过关系再用船头作抵押,去买驳船。有人的话,抵押比例高一些,又能从银行贷出30万,只是必须在其它银行干…
能做成的原因是这年头没有联网,纸面作业很难被看出来,而老杜有关系。
但这是个贷中贷,风险很大,缓过这股劲就飞黄腾达,但一旦失败就倾家荡产…这也是金融业的杠杆原理,不然的话,怎么用小钱做大事!
船头三家共出,然后每人再额外搞一条驳船出来。这样,加上唐人凤原有的两条有5条了,努力一下,唐人凤有信心再拉五条只要放风说有回头货带,不信没有人不动心!
期间,老杜慷慨地答应借给刘闯一万块钱救急,看来他们的关系很好。
没想到不经意之间促成这桩合作,真正达到各取所取了!他们商定马上就动手。
投资是这么算的,船头由唐人凤、老杜、刘闯三家各出15万,算是入了股份,自然船队的收成按比例来分。至于驳船的收成,按现有行情来算,各自负责。
现在从上游装货到下游,上海、苏州一带差不多50多一吨,但发电厂的原料因为是回头货的原因,运费只有二十七、八元一吨,还有船队抢着做。如果船队组织好了,货源稳定之后,虽然可能会比空返时少跑一趟,但因为回程基本上是稳赚,所以船头年净收入二十大好几万是大概率之数。
最大的优势是有老杜的关系,船头不需要垫资这其实是限制很多人搞船头的最重要的因素!
加上驳船的收入,保守计算,一年多基本回本,这就是资本的力量和资源的优势!
几个人越聊越兴奋,最后一决定,就在节后到银行把贷款搞定。然后,尽量在一个月之内完成买船、组织船队的工作,争取暑期开工。
一场酒从上午十一点喝到下午两点多,宾主尽欢。然后大家约定了设备送过来的时间,兴尽而散。
唐人凤没想到竟然能在这时候促成这件事,很高兴。使船的人都懂,看着船头赚大钱而不动心的没几个人,毕竟从投入上看,一条船头的价格只是驳船的五倍,却几乎等于十条驳船的净收入,谁不想搞!
他给唐大树算了这么一笔账:保守估计,年跑八趟,按照现价及装回头货的单价算80一吨,一年之后船头收益分到手约有9万,三条舶船到手超过10万,合起来接近20万。
两条舶船抵押的手续费为10%,船头再抵押的手续费又是10%,连同此前贷款的同期利息有11万多,一年后必须归还四十七八万,看似风险很大。
但是老杜说到时候有办法把银行的抵押延期一年,这样的话,一年期满的时候解除船头抵押的第三条船不在话下,其它三分利的项目都能还掉不少。
两年多的时间就可以把所有的贷款及抵押处理干净。后面,就是飞一般的发财了。
并且最坏的结果,是2条抵押的舶船和船头砸进去,一年后,唐人凤好歹还能净落一条船,只是相当于这一年白干了。另外,哪怕贱卖船头咧,好歹也能收一点。所以从利润风险比来看,这个险值得冒。
当然搞船头也没那么容易,除了货源需要人脉,基本上是有钱人才能做的自己没几条驳船,一般是不敢搞的,因为这种收入的计算是建立在船队汇编的基础上的。万一没拉到驳船,拉到七条驳船只是陪着玩刚够本,河内不是没有。
所以组织比较稳定的船队,驳船大都是老板自己带几条、伙计带几条这样凑着的。
这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有钱人会越有钱因为其本钱足,能够做一般人看着赚钱却无法做的事,仅此一项就足够了。
因为这次大手笔,唐大树本来想要钱的心思就又放下了省一点是一点,老爸马上用大钱了,虽然知道他的这几百块对这么大的投资来讲可以忽略不计。
他只是说放假了没事,正好碰到刘闯他们要帮忙,就找过来了。
第254章 入股[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