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们这哪能买到树苗和花苗啊?”
“你树叔那不就有嘛。”
“哪个树叔啊,我咋没印象。”
“村东头那个吴全贵啊。”
“哦。”
得知有人卖树苗和花苗,吴明当即出发了。吴全贵是村子里的边缘人物,喜欢花草树木,无儿无女,常常叼着根烟站在大树和花草里发呆,所以被人称作“树先生”,“花先生”等。树先生早年精神还可以,但自从花费毕生积蓄娶的外省媳妇跑了之后神志便不清了,现在的树木和花苗常常是他侄子打理。
吴明是在东边的山脚看到树先生的,虽然现在是秋天天气并不寒冷但树先生却裹着厚厚的棉衣,四五十岁却苍老异常,顶着蓬松杂乱的头发,一脸长长的胡子,外表酷似流浪汉。吴明走近树先生时,树先生并没有反应过来,他正在山脚土坡的大树旁发呆。吴明给树先生递了一只烟,树先生这才反映过来伸手拿烟。
吴明先树先生打招呼,可他没有反映,吴明只能无奈离开去找他侄子。临走前,吴明给树先生留下了一包烟,想必香烟是树先生唯一的慰藉了。
吴明找到了树先生的侄子吴子连,吴子连给他讲述了树先生的故事。
“他这样就不给治?”
“治啥治,这可咋治,拿什么治,也就我还愿意来看他,其他人理都不理我叔。”
吴子连也是很无奈,要不是树先生种的那些花花草草还值点钱,能给他一点收益,不然树先生早就饿死了。
吴子连的话加上他记忆里吴村众多光棍的形象让吴明内心沉重,树先生在吴村并不是个例,甚至树先生这种情况在光棍里算好的,至少讨过老婆。
解决一个树先生的困难容易,可是要如何解决整个吴村的树先生群体呢?甚至是彻底断绝吴村树先生文化?
单纯解决物质问题并不全面,至少文化上也要改变,那教育的作用就凸显了。吴明放弃了改造花园的安排,骑着自行车往村小学而去。
吴村的小学位于村东边的破石庙旁,原先是一座祠堂,破破烂烂的。村里小学只有两个年级,总计不到20人,都是一些1014岁的小孩,二年级往上便没有了,适龄且愿意读书的村里人太少了,为一两个孩子开课不值当。
乡里设有三年级以上的小学,可惜路太远,徒步得走两个小时,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去读。整个吴村就是一个文盲村,唯一学历高些的便是吴明了。吴明小时候经常被爸爸妈妈寄放在乡里,所以有幸和乡里的小朋友一样读到小学。等到该上初中时,吴爸爸和妈妈看吴明学习好又有韧性,便一咬牙供他上了初中。可惜,今年吴明考上了高中家里却拿不出钱了,吴明也就只能在家躺着,直到他重生一切才有了改变。见过大世面的吴明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刻不容缓。
村里只有一个老师,叫韩平,今年已经有66岁了,在民国时期躲入吴村逃避战乱,此后便一直生活在此,平时靠点教书费和务农为生,也是光棍。
韩平喜欢穿着一身破破烂烂的长衫,留着长长的头发和雪白的胡子,穿着破布鞋。他看起来十分干瘦,肉眼可见那细弱的骨头,满脸的皱纹诉说着历史的年轮,嘴巴里仅剩几只牙
第10章 树先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