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第二条主线。
日子一天天过去。40岁到47岁这段时间,正值壮年,是一个男人大干一番事业的好时候,刘备却只待在一个小县城,天天望着北方的强敌,暗自嗟伤。
如果刘备会填词,恐怕也会写出“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这样的句子吧。
但在这个期间,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建安十二年,此时的曹操正率大军讨伐乌桓,国中空虚。刘备趁机向刘表提出偷袭许都的建议,但此时的刘表已是年老志衰,不能采纳。
后来,刘表请刘备赴宴。相谈正欢时,刘备起身去厕所,回来之后,刘表却看见刘备脸上有泪痕,忙问他怎么回事。刘备说:“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他伤感的不是房子车子,而是不能在人生最好的岁月里去建功立业,这才是一个英雄的悲伤。
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髀肉复生,这对一个胸怀大志、想要建功立业的人来说,是多么悲伤的事。刘表只能表示呵呵哒。
这段时期可能是刘备最惶恐最无助的时候,曹操大军随时可能南下,刘表病危,可能引发荆州的内斗,该何去何从,连他自己也不清楚。
这时,他多么希望有个人能为点拨迷津,出谋划策。说来也巧,诸葛亮“恰逢其时”地进入了刘备的视野。
以今天的眼光去看,三顾茅庐绝不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我们按下不表。只说说刘备。虽说诸葛亮有“卧龙”的名声,但跟刘备比,是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的。刘备是左将军,领豫州牧,英雄之名海内无人不知。
而诸葛亮尚只是一介布衣。从年龄上看,刘备47,诸葛亮27,足足大出二十岁。
但就是这种情况,刘备几次三番翻山越岭腆着脸去见一个比他小二十岁的布衣青年,向他咨询国家大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短短几句话,就把自己对于时局的痛心,对于自己虽有雄心却无力改变的无奈,对于虽然无奈却仍欲赴汤蹈火的决心,对于人才的殷切渴望,勾勒得无比清晰,即使今天听之,也不禁使人泪目。
如果你是诸葛亮,能不感动吗?这一点,刘备就足以和他的祖先刘邦相比。在人生艰难之时,刘备没有闭门造车,而是不忘学习,不耻下问,努力寻找事业上的导师和同志。
结果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一出山,刘备才迎来了人生的最大转折。
现在,很多人三四十岁就觉得自己折腾不动了,而在一千八百年前,47岁的刘备仍然说自己“志犹未已”。
我想,这就是英雄吧。连续的失败没有消磨掉他的雄心,多年的安逸也没有消磨掉他的锐气。
第253章 诸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