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8章 人不轻狂枉少年(二)[1/2页]

重生之似水流年 苍山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雏鹰班是先行者,更是实验田。
      齐磊花那么大的价钱在这上面,当然不仅仅是想灌输什么思想,而是从方方面面去培养一种能力,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信息输出能力。
      而对于从装修角度去输出文化信息这个想法,董北国终于有点忍不住了。
      其实,这个想法已经在他心里徘徊好多天了。
      “齐磊,你似乎很热衷于把文化输出过去,为什么呢?”
      “为什么?”
      齐磊愣了愣神,他当然不能说,在他来的那个时空,两个超级大国已经展开了全方位的对抗。
      而从一个媒体人的角度来说,文化对抗亦是在所难免的。
      沉吟片刻,“董爷爷,廖老师,你们说文化输出是什么?”
      董北国和廖凡义都是一怔,若放在从前,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说,是意识形态的输出。
      就像西方的民主自由,我们的社会主义一样。
      也许,对于他们这些传媒人来说,会想的更甚远一点,比如国家影响、国际主位等等。
      可是,齐磊突然提出装修这个事儿,他们又有点不确定了。
      廖凡义知道,齐磊肯定是有他自己的见解的。
      也不做答,笑着道:“说说你的看法吧!”
      齐磊,“我的看法?我的看法其实不重要。”
      廖凡义,“怎么讲?”
      齐磊,“因为文化上的对抗与布局,我们已经落后了。而且,落后了将近一百年!”
      1906年,伊利诺伊大学校长埃德蒙詹姆斯给时任总统的老罗斯福写信。
      【哪个国家能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年轻人,哪个国家就能因为这方面的努力,在精神和商业上得到最大的收获!】
      于是,老罗斯福决定用庚子eik剩余部分大约1000万美元,返还给清政府,并在美国的监督下,成立了庚子奖学金。
      并建立了包括清华大学等在内的,一批高等学府。
      以至于,后世相当多的公知以及不明所以的文青,对于美国人的这个举动感激涕零,称之为善举。
      殊不知,只不过是拿你的钱做你的人情,目的是文化投资。
      唯一失算的是,老美不知道啊那一代年轻人已经被戊戌六君子死志救国之心唤醒。
      “愿为谭嗣同!我以我血醒苍生!”
      所以,这个套路没怎么见效果,绝大多数借庚子奖学金留美,以及清华等大学培养出来的少年志士,都投身救国运动之中。
      等于钱白花了。
      可是,如果把历史拉长,你就会发现,这笔钱一点没糟践,赚大了!
      那一代人愿为谭嗣同,可是后来经由教育渠道出去,再被教育洗脑就不回来的可是多了去了。
      所以,现在齐磊做一点布局早吗?
      一点也不早,甚至晚了!!
      对于齐磊所说的这些,廖凡义和董北国当然是清楚的。
      只不过,他们不是重生者,没有那二十年的眼界,对于这个时代的人,即便知道,也是无从下手。
      廖凡义问道:“这方面,你有想法?”
      齐磊一笑,“有。”
      “不过,我这个想法的格局其实有点小。”
      董北国一下就笑了,“那你说说,小在哪儿?”
      齐磊:“相对于常规的,什么大国形象、历史文化传播,那些其实很遥远的。”
      “西方的普通老百姓哪会在意那么高深的东西?”呲牙一笑,“说话难听点的,漂亮国满打满算就两百年历史,他们本身就缺这个。自己的历史都没什么兴趣,何况你一个隔着大洋的穷国家?”
      “你和老美说我有五千年历史,我的文化多么璀璨,和他们说孔子、说老子道学,是没用的!”
      “况且,你的思想和人家的自由民主就不是一个路数,何况人家还防着你呢?你的声音根本进不去!”
      确实不是一个路数,中国人的“天行建,君子当自强不息”,天塌了人来补、火没有人来取,海负我人来填。
      艰苦奋斗,万事不求人!
      而西方不是,上帝管一切,生来有罪,活着赎罪就行了。
      中国人,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讲究人性的自我约束和升华。
      西方则是,要自由!绝对的自由!自私的自由!
      你那一套,人家根本理解不了。
      还传播个屁?
      对于齐磊的论点,廖凡义和董北国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所以说,他们这些搞传播的现在都不想着文化输出的问题。最普遍的看法就是闷头发展,等富强了,人家自然就正眼看你了,也自然就正视你的文化了。
      董北国道,“等着吧!总有那么一天的。”
      齐磊苦笑,这话没错,可是
      “等富强了,用拳头说话自然是没错的,可这是无奈中的无奈。”
      “代价很大的!”
      能不大吗?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就是我们走不出去,而人家能进来。等于是人家在打你,而你却还不了手。
      即便最后赢了,也是遍体鳞伤。
      也必然造成在发展过程中,一代人,甚至两三代人思想的割裂。
      突然道:“那我们现在,是不是能做点什么呢?”
      董北国皱眉,“那你想怎么做呢?”
      就见齐磊伸出四个手指头,“衣、食、住、行!”
      看着董大校长:“大的文化,我们传不出去。可小的柴米油盐,我觉得可以试一试。”
      “因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老百姓最关心的东西,无非就是三餐一倒、四季寒凉。”
      说到这儿,见董北国他们有点疑惑,齐磊继续道,“我给各位打个比方吧!”
      “咱们就拿‘住来说,现在雏鹰班已经在做了。”
      “我估计他们西式装修这一步是没问题,可是国风改造不是他们能力范围之内。”
      “说白了,他们对国风,对中国元素的概念都得从头学起,哪那么容易就给融合了?”
      “可是,拿出这么多教育经费是为什么?不是让他们亲自动手,而是让他们有能力请别人动手。”
      “无论是传统手艺人,还是各个名校的设计专业在校生,甚至是成名的设计师,他们都可以去请!”
      “到时候,如果我们再办一个面向传统工艺和各大设计院校的设计评奖呢?”
      “如果雏鹰班这个方案是可行的,效果是显著的,那么就可以向上面建议,在每所设计院校办类似的奖项,甚至是一年一度的部级评选。”
      “我们不能逼着下一代设计师必须走国风路线,可我们能从规则上引导他们向这个方向靠拢。”
      “这件事儿如果做好了,我想,时间是会给我们回报的。”
      “以后,不仅仅是雏鹰班,在其它地方,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国风设计元素。”
      董北国一想,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可是意义何在呢?
      “还有吗?”
      不管怎么说,齐磊想问题的角度确实很独特。
      齐磊,“有啊!”
      “咱们再比如说‘衣。”
      指着自己的一身,“牛仔裤、白衬衫、马丁靴。”
      “随处可见的,还有t恤、西裤、连衣裙。”
      “这些都是舶来品,连配色都是巴黎、纽约的那些时尚大师们引导的当季时尚。”
      “以至于我们的消费观念、审美标准已经完全被人家所左右。”
      “我们的服装设计能力、水平,也是跟着人家在走。别说超越了,追平都是个问题。”
      “更导致我们自己民族的传统审美,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了。”
      “中央美院里画油画的一定比国画的多,那里培养出来的服装设计师也只会裁剪西装和长裙。”
      “你连本国的东西都不觉得好看了,还谈什么民族自信?”
      “甚至人家丑化你的眯眯眼、大颧骨都成了主流审美,不觉得可悲呢?”
      “”
      “”
      董北国和廖凡义竟无言以对。
      这一点,他们是感同身受的。
      就拿昨天的面试来说吧,为什么有一多半的学生在最后一题选择了错误的答案?真的是这些孩子都是白眼狼吗?
      有点矫枉过正了。
      不排除有个别极端思想的已经没救了,但大多数孩子还都是好孩子。
      只不过,这是改革开放接触国外文化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
      他们穿的是牛仔裤、西裤,看的是美国大片、倭国动漫、欧日韩的偶像剧,港台在这个年代都是另一个世界的存在。
      入眼国内就是穷,往外看却是天堂!
      哪不比国内强?
      进口的东西就比国产的好!
      似乎外面世界全是美好,外面的文化就是先进。
      说句不好听的,连洋快餐都是最时髦、最高大上的美食。
      你让他们怎么有自信心?很多人其实是有怨念的。
      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怨念从哪儿来,可能,真的就是看哪哪不好,然后自问为什么不好。
      从而不爱了。
      这就好像,70、80后为什么那么爱女排,为什么那么爱国乒?
      因为那是为数不多,给人们一点信心,一点力量的渠道。
      想到这些,董北国、廖凡义都有几分无力,苦笑着,看着齐磊,“你有办法吗?让国人恢复对国学的信心?让传统的再现辉煌?”
      “太难了!”
      确实太难了,这是2000年,不是2020年!!
      后世国风的崛起,民族自信的增加,伴随的是国家的富强,切身感受到了强大,才能有自信。
      而这个年代很难。
      对此,齐磊诚然道,“我没办法恢复对国学的信心,这些已经根深蒂固了。我们做传媒人的再去呼吁审美,再去发扬传统美学,也不现实。”
      他不是神,有些事可为,有些事儿不可为。
      “不过”话锋一转:“那你们说能不能换个思路呢?”
      董北国皱眉,“什么思路?”
      齐磊,“我还有一个想法,预计在明年开始实施。”
      董北国,“什么想法?”
      齐磊,“我觉得,只是办一个音乐节,还不足以锻炼咱们学校的学生。”
      “明年,咱们可以让主持系、新闻系,编导系、艺术系的学生走出去!”
      董北国,“走出去?”
      齐磊,“对呀!我们已经有了办音乐节的经验,那就可以去办各种节,拍各种片子。”
      “去文学院校办文学论坛,去电影学院投资学生电影、动画片。”
      “正好也可以在‘衣这方面做点文章。”
      廖凡义,“什么文章?”
      齐磊,“可以联合美院、服装学院这些设计院校,办个汉服节啊!”
      “汉服节?”
      齐磊侃侃而谈,“对呀!二十四朝代代有新,打着恢复古典服饰文化的招牌。”
      “大奖设个十万,二十万也行!我不信没人动心,没人去花心思。”
      “那你要设计汉服,就要学历史,查资料吧?”
      “还是那个道理,我没法强制让那些年轻设计师走国风路线,可在规则上注入传统审美元素,变成他们脑子里固有的素材。”
      “让下一代设计师先给我复习一遍古典美学,我不信对他们将来的事业没影响!”
      “咱们虽然不能改变牛仔裤、连衣裙的审美,但是可以把牛仔裤、连衣裙的设计风格、配色风格,做一些调整吧?”
      廖凡义:“……”
      廖凡义有点懵,你这套路怎么这么多?
      齐磊继续,“西方的配色审美,有他们自己的一套东西。”
      “而我们也有我们国风的配色审美。”
      “这种无形中的转变,并不违背普通民众的选择和意愿,比硬去说教要强得多。”
      董北国:“……”
      董北国也懵了。
      这是个什么脑子呢?这事儿也能用上战略吗?
      然而他不知道,更惊悚,更费脑子的还在后面呢!
      就见齐磊呲牙一笑,“别小看这点改变哦!”
      “你们别忘了,我们是世界工厂,服装、小家电、轻工产品大多数都要从中国的港口运向世界各地!”
      “同时,我们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消费市场。而且我坚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成为最大的消费市场。”
      “那么,我们既是生产国,也是消费国!”
      “还愁我们的审美走不出去吗?还愁我们的审美不被人重视吗?”
      “也许,像现在这样迎合西方审美发展下去,会不被重视!”
      “在审美上,你就是附庸,重视你干什么?”
      “可是,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行动,有了我们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
      “那资本是不会管什么文化冲突了,资本会跟着钱走,他们会帮我们走出去。”
      “我觉得,这件事不难办!”
      说到这里,齐磊突然又升起一丝坏笑。
      “当国人觉得,霁蓝配影青是一种美,飘逸的汉服留仙裙是一种美!”
      “那么市场的需求,会决定厂家的产品设计。”
      “当我们的设计师,无论是服装设计,还是工业设计,都开始揉合中国元素。”
      “那么,这些带着中国元素的商品,无可避免的要流通到全世界。”
      “即便不是显性的、露骨的国风元素,也一定是隐性的、有设计语言融和其中的。”
      “哪怕是一个配色的改变,一个毫无意义的线条,也是蝴蝶的翅膀!”
      “当”齐磊越说越兴奋,有点峥嵘尽露的状态。
      “我之前说过的,把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钉死在‘物美价廉上。如果这一点做到了”
   

第18章 人不轻狂枉少年(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