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铎想到的这个办法就是让人去劝降,当然劝降也不是让自己人去劝降,而是让明军的人去劝。
这样的话似乎更有说服力,也不至于像当初何洛会那样被人割掉耳鼻才放回来,落了一个残疾。
这一次多多选中的人不是别人,是一个比较重量级的人物。此人是汉军都统,同时也是弘文院侍读学士,大学是范文成之子范大同。
选取这个人前去劝降,就是想让他现身说法,想要告诉城内的明军们,只要是放下武器接受清军改编,那么一切都将既往不咎。他们仍然会获得荣华富贵,并且在大清也是高官得坐骏马得骑,绝不会再有这性命之忧。
不然的话,城破之后踏老幼不留。所以范大同也算是一个最佳的劝降人员,而且范大同和之前的老唐王也有一面之交,曾经做过老唐王的讲官。
有这样的交情在内,多铎已经确信这次劝降就算不能成功,也算是对明军有一个动摇作用。
所以他坚信这一次行动是相当重要的,因此他告诉范大同只要是唐王朱博圻能够接受劝降,那么唐王可以封为不入八分镇国公,其他的文武官员将佐士兵都各自有赏,但是给他们的时间不多,只有三天的时间考虑。
在接到这样的一个任务之后,范大同几乎郁闷的连饭都吃不下去了,他这个着急上火的劲儿实在难受,他不是一个怕死的人,但是他怕稀里糊涂的死。
明眼人都知道,清军屡次劝降屡次失败,而城内的唐王朱博圻和中前所派来的周笔耕和祖天吉都不是贪生怕死之辈。面对这样的人,以大明降臣的身份去劝降,那么不死也得留下半条命。可是如想要拒绝多铎的使命,除非是自己不想在大清混了。
就算是不在大清朝混都没有关系,恐怕还有性命之忧,人在矮檐下,岂有不低头。
思来想去之后,他已经没有了退路,只得硬着头皮准备一番之后,带了两个从人和多罗的亲笔书信来到城下。
城上的守城官此时正是周笔耕,他不知道来人要做什么,因为来人只带了两名随从并没有带部队。
所以他心里有点摸不着头脑,就问道:“你来做什么?两军交战,你是一个书生打扮,还是快快躲到后方去,以免刀兵之忧。伤损了你的性命反而不好,快快退去吧。”
范大同说道:“我是大清使臣,前往城中下书,请将军行个方便打开城门,放我进去。我并不带刀兵,只带两名仆从,请将军体谅下情。”
周笔耕说道:“你此来不为别的,肯定只是为了劝降,本将军却要劝你一句,如果说是为了劝降而来,只怕你打错了主意。不要触这个眉头的好,只要你进了这个城说出劝降两个字,怕是不能轻易出城的。我看你是一介书生,这行军打仗的事与你无关,不要趟这浑水。只要你进得城来,怕就很难出得去了。”
那范大同听周笔耕如此说,心下当前也是一惊。可是他也不能倒了自己的架子,毕竟自己还身负使命,如果说就此退却的话,那么逃得过城中的君
第148章 清军劝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