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位少了一只耳朵和一只鼻子的公子回到了绿营军中的时候,李永芳才知道凌小云真的不是什么等闲之辈。
如果诈降能够成功的话,那么在此之前,已经会有不少人去这么搞了,也轮不到他来使这个计策。
看着自己的儿子成了这副样子,李永芳心中义愤填膺,但是如果论实力的话,多尔衮的兵已经撤走,自己没有后援。
四万绿营兵就在这座坚城之下,如果硬要攻城,肯定是没有戏可唱,而且也一定会伤亡惨重。对于自己的实力和凌小云的实力对比,李永芳十分的清楚,正因为清楚,他才有自己的小算盘。
他现在有些后悔自己出那个馊到家的主意了,这次诈降的失败,让他知道只有硬碰硬才是实力的体现,所有的阴谋诡计都没有真正的用武之地。
尤其凌小云偷袭别人的已经形成了习惯的,怎么会让别人在自己身上得逞。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李永芳给多尔衮发去信函,请示多尔衮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多尔衮也知道这一次的本身是不会成功的,只不过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李永芳试了一次。
因此得知这个消息的多尔衮并没有太多的别的失望,他只是告诉李永芳,在前方坚持十天,每天攻城,然后十天之后撤入山海关休整。
接到多尔衮回复的李永芳,几乎是把一口老血都喷了出来,简直太坑人了!说好的是要进攻中前所,精锐都躲到山海关里去,那为什么让绿营士兵在前面做炮灰,难道另一面的脑子都是被吃掉的吗。
心里这么想,但是嘴上不敢这么说,因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李永芳现在的身份竟然是绿营士兵的统领,也是大清的驸马爷,那么摄政王多尔衮的话对他来说就是金科玉律,哪怕这话是让他上刀山下火海,也不得不听从。
不然的话,最终将会有祸患降临,所以李永芳不得不在接下来的十天里,每天都拼命的攻城。
其实绿营士兵的战斗力,也并非一无可取之处,而且他们的武器其实在某些方面也是可以称道的。在这十天里,凌小云的城池一度被冲开缺口,士兵也损失有两千人之多。
但是相比起来,绿营兵的损失似乎更大,他们损失了六千人,并且粮草消耗的已经差不多了,如果再这样对耗下去的话,凌小云几乎可以把这几万人困死在这座城下。
十天终于到了,这个期限似乎是生死之门,过了这个期限,他们就可以撤退了,而且不需要承担任何的责任,这是摄政王多尔衮之前对于他们的承诺。
当李永芳撤往山海关之后,跟多尔衮也是大大的倒了一把苦水。多尔衮心中有愧,自然是十分的抚慰,而且作为李永芳的叔辈,多尔衮也是恩威相济的,把它大大的拉拢一番。
也正是在这次见面之后,他们的称呼都已经发生了变化,李永芳作为五十多岁的老人,竟然不顾面子的称呼多尔衮为十四叔,而不是摄政王。
无论是汉人还是满人,也无论是贵族还是普通平民,对于称呼是相当介意的。从摄政王到十四叔,这身份的称呼的改变,也意味着远近亲疏的改变。虽然说李永芳损失了六千兵马,但是在称呼上的这个改变,让他感到十分的欣慰。至少从此以后,他也自认为是多尔衮一系的人了,换句话说,他是多尔衮的自己人了。
这就是多尔衮的权谋之术,他没有给李永芳支援一兵一卒,也没有给他一粮一弹。偏偏就是这样,李永芳就因为一个称呼的改变,变得对多尔衮死心塌地,并且忘记了之前自己损兵折将的事实。
不得不说多尔衮的谋略是十分到位的,而李永芳的智商也低到了一个制高,点。他们两个就此达成了一个默契,然后李永芳也因此打到了一个士气的最高点。在补充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之后,他带领着自己的部队,重新压向了中前所。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凌小云对于八旗兵都打得得心应手,更何况是这些绿营兵。李永芳的人好像几乎就是送人头的,中前所之前所以有所伤损,那是因为李永芳也使用的火炮弹药不计成本。并且用人海战术进行猛攻的方式,也让中前所有了一定程度有了损失。
可是这一次,凌小云也知道了李
第116章 天罡首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