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河时期的北京城,还没进入十一月,温度就已经降到零度以下。
这段时间朱由检和六部官员都在为过冬做准备,雪灾在古代危害不亚于干旱和洪涝。
朱由检让户部在往年容易发生雪灾的地方提前预备好赈灾粮食和煤炭,并勒令地方官署号召当地大户,为城内贫苦百姓加固房屋。
明确告诉地方官,锦衣卫会混在来往流民中,哪里冻死了人,死了多少人,锦衣卫都会看在眼里。
北京城里,五城兵马司和顺天府的衙役们则是增加了夜间巡逻轮次,往年都有很多人在晚上喝完酒,第二天被人发现冻死在街上。
能被巡夜的衙役和更夫发现,还能救一命,要是发现不了就白白折了性命。
北京城内的情况朱由检放心,至于金?,还没到在皇极殿正式召见他的时候,明军援朝的诏书也没到下发的时候。
除此之外,武当山的道士们把构建好的神灵体系写成书本呈上朝廷,内阁拟票后送到朱由检面前。
内阁票拟的意见是尚可,朱由检大概看完一遍也觉得可以,而对于道士们想让他作为真武大帝转世的建议,他却没有同意。
他已经是大明至尊了,何必在自己头顶再罩上一层神的光环?
安排好日常政务后就带着曹鼎蛟和几名锦衣校尉便衣出巡,他先去的就是依郭京县的宛平、大兴两县。
大兴县就是后世北京大兴区,作为天子脚下的县城,大兴街面上的商业活力虽然不如北京城,却也差的不多。
酒馆、赌坊、青楼、集市,该有的都有了,街上行人络绎不绝,街面上也很干净。
朱由检牵马走在大兴街头,街边的小贩叫卖声不绝于耳,让人清楚感受到这里的商业活力。
来到一个首饰摊前,摊主是个白发老妪,看到一位贵公子停下脚步赶忙招呼道:“公子给家里人买点首饰吧,绝对童叟无欺。”
朱由检扫了院摊上的这些首饰,都是些金银的簪、钗、步摇,会在街面上卖的首饰自然不会是纯金纯银的,但看着还挺像回事。
朱由检随手拿起一只金色簪花,这玩意儿他实在瞧不上眼,宫里御用监的首饰可比这些值钱多了。
一边打量簪子,一边随口对老妪道:“大娘,这么大岁数还出来卖东西,怎么不叫你家儿子儿媳出来卖啊?”
“官人年轻,不知道我们这小门小户家里人多事也多,我三个儿子,两个在乡下种地,小幺儿前月托人进了胜利钢铁厂,索性就住厂里了。
儿媳在家里替人缝缝补补,老婆子我趁着还能动出来卖点零碎补贴下家用。”
老婆婆说的颇为自豪,尤其是说道小儿子进厂做工的事,心中喜色溢于言表。
胜利钢铁厂的招工待遇很好,管吃管住,每月还有四两银子的例钱,折合人民币2664元。
在后世算不得什么,可在如今的大明朝,这绝对是一份让人眼红的好工作。
朱由检却皱起了眉头,“进厂做工还要托人找关系?大娘能不能说说,找了谁?花了多少钱?”
朱由检这么问让老婆婆升起疑心:“公子问这些作甚?”
“没什么,在下是游学士子,一路上听很多人都在说钢铁厂的事,心中好奇就顺嘴一问。”
“哎,反正也不是什么秘密,衙门在开始招工前就放出了消息,说例钱待遇有多好,不少人都提着东西找关系找衙门里的人,我家小幺儿花了五两银子找了个捕头在招工前名儿就写在招工簿上了。”
“那大娘知道咱们大兴县有多少人去给朝廷做工了么?”
“这个小幺儿说过,他们这趟有一百多人呢。”
一百多人,那就是五百多两银子,大兴知县不可能对下边人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知县、县丞他们在这事里都得了好处。
想到这个,朱由检攥紧了手上的簪花,老婆婆一看急了:“公子不买的话,切莫用力啊。”
朱由检心里憋了股气,放下簪花对老妇一拜:“多谢大娘了。”
&
第129章 微服私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