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八十三章 这怎么可能!与,要加大力度。[1/2页]

从亮剑开始崛起 我的头像是猫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前线山区大战的时候。
      根据地后方,赵政委走进了机械厂。
      如今的赵家裕机械厂,对比三个月前有了极大的发展。
      使用火车头改装的蒸汽发电装机量超过一点六万千瓦,完全满足了机械厂的电力消耗,顺便给团部都接上了电灯,炸药厂那边也在筹备,电炉炼钢日产量超过一百吨,金属初步加工能力也达到每天一百吨,和钢材产量持平。
      不过因为原材料的问题,无法全力开工,毕竟,平均每天收集一百吨以上的废钢,对于如今的晋西北而言,完全不可能。
      另一边的枪械厂生产线也调试完毕,正式投入生产,每天能生产超过五十套机枪零件,等技术工人的问题解决,未来产能还能进一步提升。
      而且。
      随着越来越多的,部队源源不断从全国调集过来的技术人才。
      以及陈老板的大力支援——提供稀有金属添加材料,送粮食或者武器弹药的时候,偶尔无规律免费给一些先进机械设备,六位大师傅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
      赵家裕机械厂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
      八月开初,新的五十吨级电炉装机后,为了检验生产能力,磨炼工人技术,以及为了计划中的炮弹生产线测试技术。
      机械厂按照陈老板给的鬼子四一式山**纸,在大师傅的指导下,经过一个月时间,试生产成功五门炮,以及三个基数的炮弹。
      五门炮经过测试,质量过硬,和鬼子的没有任何区别。
      不过因为比不上陈老板的博福斯,毕竟鬼子四一式射程只有六公里多,都给送到旅部去了。
      “政委。”
      看到赵刚过来,机械厂厂长孙德胜走出来迎接。
      “孙营长。”
      赵刚习惯叫孙德胜为营长。
      看着一身工作服的孙德胜,赵刚总感觉说不出的古怪。
      这位原石友三的手下,新一团之初就跟着李云龙的家伙,刚到独立团的时候,文化水平并不高,仅仅认识日常用字,也就是初入小学的水平。
      刚来的那会学习也不认真,团里中等水平,三年前才下决心认真学习文化知识。
      但难以置信的是,短短一年多点的时间,就能独立自主阅读一本书籍,而且是机械类专业书籍,并理解书中的知识,堪比普通高中毕业生。尤其是大师傅来到之后,在大师傅的教导下,水平蹭蹭的涨,到如今,机械方面知识不逊色于任何一个本专业大学生。
      短短三年时间,在兼顾战斗任务,部队训练的同时,从小学生不如到如今的新手机械工程师水平。而且这家伙现在还一边和坦克部队训练,一边组织机械厂管理和工作,两手抓,没有出任何岔子。
      让赵刚本能觉得属实难以置信。
      更加古怪的是,这样的例子,在独立团并不少见。
      和尚,王喜奎,曹满堂,黄宝旺,沈泉,岩盛······一个个文化水平现在都非常高,最低也是高中毕业水平,高的堪比硕士生了。
      比如黄宝旺,这家伙作为后勤物资管理负责人,靠着一大堆统计类书籍,经常请教炸药厂的化工大师傅,有着极其敏锐的数字直觉,仅仅从详细账单中,就能看出哪里物资有问题,哪里出现了蛀虫。
      和他这个正牌大学生一样了。
      甚至连最近才开始努力学习的李云龙,肚子里的墨水也越来越充实,能拿着一本书和他聊得有来有回了。
      这群人,仿佛都没有知识理解障碍,只要一步步的来,不跳跃式学习,任何基础类的知识都能掌握,哪怕高深一点的,花些时间也能啃下来。
      这不符合常理。
      他在燕京大学里见到的那些超级顶尖天才,在国外都闯出大名声的家伙,也就这个学习天赋。那种人,这么多年来也就十几个。而独立团里面有一大堆。
      好在这是好事。
      压下心里的疑惑,赵刚说出了他的想法:
      “咱们现在,有没有能力生产全套铁路设施?”
      目前根据地运力需求极大。
      不仅仅是陈老板的万都起步的粮食,越来越多的武器装备,还有机械厂每天消耗的几十吨废旧钢材,发电机消耗的大量煤炭。
      现在靠大骡子拉新式板车,加上大量人手还能撑一下。
      但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再过个半年绝对不够了,人再多也没用。
      虽然运输队规模越来越大,大骡子也越来越多,但双方增长完全不成比例,况且大骡子主要装备部队,而部队也在急速扩张。
      靠陈老板的汽车不现实。
      汽车运输能力虽然强,但需要动机械的人维修和保养,今后部队也计划装备大量汽车,所以赵刚第一时间想到了火车。
      火车载运输能力比汽车大大,但技术难度却低一些。
      人才也容易找,根据地有不少以前在铁路干过的工人。
      “可是可以,别说是钢轨了,就算是火车头我们也能制造,这两个东西很简单,没有任何难度,陈老板给的资料书里面就有全套设计图和制造数据。”
      孙德胜两手一摊,语气可惜:
      “但咱们钢材不够啊。”
      “就算是轻轨,加上配套设施,也要消耗不小的钢材,现在咱们产量不足,机械厂又要扩大生产机枪和一些机器设备,根本腾不出来。”
      这事,他早就想过,也研究过,咨询过大师傅,目前独立团根据地有足够的技术,但没那个条件。
      “这个我知道。”
      赵刚当然知道团里钢材不足,他问道:
      “如果钢材足够,能不能生产出来?”
      “可以。”
      孙德胜点头:
      “没有任何问题。”
      “那你和厂里的大师傅准备一下。”
      赵刚接着说道:
      “我准备在卸货区,仓库群,机械厂,大东庄,左家堡,葛村之间修建十五的轻轨,卸货区至仓库群,仓库到机械厂之间用双线,加强运力。”
      孙德胜陷入了沉思。
      卸货区是团里对陈老板交货地点的称呼,那里被划归为军事禁区,有防空部队和加强连守卫。仓库群是根据地存储物资的地方,建设有大量隐蔽式窑洞仓库群。大东庄有新二团的养殖场和露天煤矿。左家堡是新一团驻地,那边军管集体农场很多。葛村是前出平安县公路的起点。
      将这些地方用轻轨联系起来,对根据地是件大好事。
      十五轻轨,就是每一米重十五公斤的轨道。
      轻轨对地基要求比较低,地面稍加平整加上枕木就能铺设,建设迅速,有地基的话每天能轻松铺设十几公里,运载能力比马拉板车高的多,完全能满足根据地的需要。
      唯一的问题就是······
      “政委。”
      孙德胜说道,面露难色:
      “这些地方全部联系起来,差不多三百二十公里,全部用十五轻轨,加上道钉这些,大约需要一万三千多吨钢材在,这还不算运输车厢和牵引车头。”
      就算原材料足够,一万三千吨钢材,机械厂全力也需要一百三十天。虽然产能还在增加,加工能力也在增加,但问题是,原材料不够啊。
      除非,团长打出去,把正太铁路扒过来。
      “咱们钢材其实足够的。”
      赵刚笑了笑,说道:
      “你忘记了坦克的生意了。”
      “坦克生意?”
      孙德胜一愣,马上反应过来:
      “您是说,用钢筋水泥里面的钢材制造?”
      陈老板生意,每击毙一个鬼子,就给独立团一吨钢筋水泥,其中钢筋占三成,水泥占七成,而实际中钢筋混凝土工事或者建筑只需要水泥的十分之一钢材,有很大一批结余。
      从生意开始以来,加上干掉鬼子军舰的,差不多有六千五百吨了,其中钢材有近两千吨。而且,最新的坦克生意,击毙一万鬼子之后,生意期间每个鬼子增加十吨钢筋水泥,这也快了。
      这样算下来,确实足够了。
      “对。”
      赵刚笑着说道:“陈老板说过,钢筋他还可以帮忙轻度加工,我去问一问,能不能直接做成十五的钢轨,这样能省不少事。”
      “还可以这样么?”
      孙德胜一愣,随后想了想,好像还真行。
      钢轨,那也是钢筋啊!
      “我马上找大师傅和技术人员商量。”
      孙德胜立刻开始行动。
      如今,赵家裕机械厂除了三千五百多个工人外,还有一个两百多人的技术团队。
      ······
      同一时间。
      晋绥军三五八团驻地。
      “团座。”
      方立功走了进来:
      “阎长官司令部来命令了,让我们把留在咱们团驻地的那一批原太原钢铁厂的工人送给八路军772团,还让我们护送放行北平过来的十五个大学生。”
      “全部送去?”
      楚云飞眉头一挑。
      作为一个有眼界的指挥官,楚云飞在驻地稳固之后,开始有意识的收集散落的原太原兵工厂工人,收集人才,希望有朝一日能重铸当年的太原兵工厂。
      这么长时间来,他收集的数量可不少,也报告给阎长官了,怎么会无缘无故给别人?
      “他们会用三门四一式山炮,二百四十枚炮弹来换。”
      方立功继续说道。
      “三门四一式山炮!三个基数炮弹。”
      楚云飞眉头一挑。
      他收集的工人,没有什么高级技术人才,这价格,非常之高了,难怪阎长官会同意。
      “772团的人已经在外面了,大炮和弹药也带来了。”
      方立功继续说道。
      “好。”
      楚云飞点点头,同意了交换。
      几个小时后,楚云飞带着方立功回到了团部,随行的警卫排还带着三门四一式山炮,以及两百多发炮弹。第八十三章 这怎么可能!与,要加大力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