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08章 疯狂的建筑速度,真正的基建狂魔![1/2页]

重生千禧年,我创建世界第一高校 作家爱吃巧克力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今年56岁的南仁栋,是龙国天文台首席科学家。
      早在1994年,他在米国参观完阿雷西博望远镜之后,便立志要修建一座属于龙国的射电望远镜。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直径达到305米,曾发现双中子星系统、毫秒脉冲星等重磅科研成果。
      由于射电望远镜,是借助雷达技术发展起来的。
      所以射电望远镜,涉及世界科技进展中的重要学科——射电天文学、雷达天文学。
      彼时,龙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
      要知道。
      天文学的真谛,在于观测。
      没有一流的观测设备。
      就拿不到一手的观测数据。
      相关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也就很难产生大的影响。
      正因如此。
      南仁栋提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工程概念,要在龙国境内建造直径500米、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如此夸张的设想。
      根本没有人看好。
      因为建造这么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不仅仅是严密的科学工程,还属于难度巨大的建设工程。
      它涉及天文学、力学、机械工程、电子学、测量与控制工程、岩土工程等各个领域。
      国内能不能拿出海量的科研经费?
      国内有没有合适的地方适合建造?
      具体的施工难度,如何一一克服?
      从工程的纸面设计到实际建造和运行。
      听起来就遥不可及!
      当时,南仁栋,提出利用贵省的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建设巨型球面望远镜,并且立即启动贵省选址工作。
      他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龙国西南部的大山里,先后对比上千个洼地。
      为了找到完美的洼地。
      南仁栋拄着竹竿,挽着裤腿,爬上爬下,一找就是七年时间。
      最终,他经过论证,决定把射电望远镜选址,定在贵省平唐县的大窝凼洼地。
      该洼地,由漏斗型天坑群组成,被四面的山体环绕,正好能挡住外面的电磁波。
      确定完地址后。
      南仁栋,开始为工程立项奔波。
      毕竟50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需要海量资金和充分论证,才能立项。
      不立项就没有钱。
      没有钱就没有团队。
      没有团队……一切都是徒劳。
      为此,他四处奔波推广建造计划,寻找科研机构和各大院校的支持。
      时来天地皆同力!
      恰好星辰大学出资500亿元,启动50座大科学装置的建造,其中就包括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
      南仁栋与星辰大学一拍即合。
      星辰大学出资,派出300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和3000人组成的建筑团队,并让南仁栋担任射电天文望远镜项目的负责人和总工程师。
      2000年8月。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由于这么大的射电望远镜建设,在技术方面没有先例可循、许多材料需要攻关、现场施工环境非常复杂,让工程建造显得非常困难。
      幸好星辰大学和建筑团队非常给力。
      台址开挖平整阶段。
      建筑团队出动200台挖掘机、200台推土机、200台压路机、500台自卸车,在群山环抱、海拔1082米的大窝凼洼地,进行场地平整。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
      26万平方米的场地面积,迅速开挖完毕,最大深度达到134米。
      同时,建筑工人进场,迅速完成沟槽开挖、沟槽管线预埋、非沟槽区PE膜施工、沟槽回填、污水处理站底板混凝土浇筑以及排水工程施工、防渗工程和垃圾转运设施建设。
      建筑团队还和国家电网合作,迅速完成110千伏变电站、两个35千伏变电站构成的稳固供电网络,建成高可靠性、高电能质量、低电磁辐射的新型电力系统。
      排水系统方面。
      建筑团队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建造出1121米的排水隧道,且涵盖道路边沟、径向水沟、底部排水沟、环向水沟等排水设施。
      2000年9月至10月。
      建筑团队,在洼地上建造起能支持射电望远镜“大锅”的钢结构桥梁,耗费30天完成圈梁合龙。
      这个过程里。
      南仁栋发现。
      采购的钢索,无法达到要求。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对钢索的强度和耐久性,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能够承受500兆帕的压力并具备200万次弯曲的抗疲劳性。
      这对材料工艺,提出严峻挑战,要求达到国际水平的
      为此,星辰大学组建的科研团队,调动各种资源,迅速对钢索工艺进行紧急攻关。
      耗时一个月后。
      在科研人员以及一批星辰大学材料学院学生的共同攻关之下。
      新研制出的钢索,终于达到工程要求!
      这些超高耐疲劳钢索,能在200万次循环加载条件下,达到500MPa应力幅。
      2000年1

第108章 疯狂的建筑速度,真正的基建狂魔![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