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贵族都愿意,把这里当作让他们子女体验生活的场景,而它的教学水平以及质量却是无人敢恭维。我们旁边的高三生拿这样的话鼓励自己:“今天不努力,明天去隔壁!”可见一般。
      但这里也不是没有好处:是情人拍拖的天堂。多树多草多美女;多山多水多树林,原始生态园就有三个。每逢夏季,虽然生态园里的蚊虫蛇蚁很多,但人更多,不用说都是成双成对的情侣。以至于学校白天挂出委婉的横幅:学习请到生态园,生态园中搞学习。言外之意是学习之外的事情不要在生态园中进行。夜间便派出学生会成员进行扫描,一经发现不正常现象或是听见异常声音,便迅速抓捕归案,但至今仍没有一具被公开审判的案例,因为去生态园的多数的都是学生会成员。
      学校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这里的老师比较年轻。因为这所学校还处在婴儿期,建校不足十年。如果是一些老教师来授课反显得不合时宜了,就像把年轻的姑娘嫁给八旬老翁一样,把我们塞给五六十岁的教授,结局大同小异。一来我们有尊老的传统,二来老少肯定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那上课肯定如在地狱中煎熬,难耐万分,气氛死沉,即使老师有讲的兴致,学生也没了听的情绪,学习效果何来好之说,这就违背了教学以学生学好为根本的目的。学校领导也从年轻过来的,考虑到这一方面的因素,再考虑一下工资的问题,便花很少的钱,聘了一大群年轻的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不过还好,多数都是比我们学历高的研究生来教我们。虽然我们成了试验品,可上课随便些,热闹些,丰盈了我们青春的翅膀,体现了青春的活力,我们也就不说什么了。
      可有的学科是年轻教师无法胜任的,比如古代汉语,枯燥无味,只有教授级别的人才愿意用比古代汉语更枯燥的滔滔不绝来讲述,这样就必须请个教授。而我们学校遇到这种情况,只好向校本部去“借”,然后像对待国宝一样倍加尊重,车接车送。我们这科的教授姓古,是个很有特色的人。用一首诗来形容:瘦骨伶仃身御风,年逾半百气烁朗。言语酷似普通话,其实神仙也不明,此诗为我们深所欣赏。主要是用了现实主义写法,把我们抽象的教授描绘了出来。我们这位古教授讲得每一句话,都是课本上或是古人的原创,但从他的嘴里说出来就是他的原创了。比如:李煜《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到他这就成了“村发糗月何私了,网丝姿多嫂”,好像门牙的缝隙稍微有点大,漏气一样。其实这是老一辈先生们的共同点,他们教书的年代还没有大张旗鼓的推广普通话,今天能说到这种地步已然是很辛苦了。古教授讲课一般都要用扩音器,而我就是给他拿扩音器的人。每次当我把话筒递给他的时候,教授都会说一句话:赛赛。我也会有礼貌地回一句:不赛!而再难懂难辨的语言,当你听了很长时间突然某天听不到了的时候,也觉得当初的声音是最易理解最是好听的了。

1 学校[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