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千九百六十三章规则之先河[1/2页]

我的系统不正经 疯神狂想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半山类型的葫芦纹彩陶壶,显然应先绘出葫芦的外轮廓,然后填充葫芦内的细网格纹,最后再用其他线条纹饰将周围空当补充完善。
      马厂类型的单耳杯,需先绘出回形的条带纹,再绘条带间细密的网格纹。
      约1平方厘米的条带间,有5条纵横交错的经纬线组成。
      当时画工娴熟的技巧,由此可见一斑。
      如若不然,线条则会粗细不一、疏密不匀,或线条弯曲以致造成重叠等等。
      由此可见,绘画技能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彩陶的质量与美观。
      无论何种器形、何种图案,也无论什么文化类型,任其千变万化,绘彩时总是遵循着一定的原则与程序。
      即从上到下、由点到面、先主体后其他和从整体布局到局部结构。
      这些规律开创了,后世绘画艺术的一般规则之先河。
      在甘省彩陶的鼎盛时期,图案依然是繁而不乱、井然有序,其根本原因是有了上述绘彩的基本规则。
      彩陶是在陶坯尚未完全干燥时,进行描绘的。
      坯体绘彩后,要用卵石等工具反复打磨。
      这样可使器表质地,敛密而变得光洁细腻。
      绘上去的彩料,也会经过滚压打磨的手段嵌入器表。
      这样会成为器表的有机组成部分,牢固地附着在坯体上不至脱落,且烧成后器表光亮色泽美观。
      半山类型的彩陶器表,打磨得最为精细,图案明丽、光彩夺目,达到了极致。
      兰市牟家坪半山类型的彩陶壶,颈肩交界处,留有利用圆棍纵向滚压而产生的凹痕。
      经后来实验,内彩可用硬而光的圆球进行滚压,外彩可用硬而光的圆棍滚压。
      滚压时要注意用力的方向与器表基本垂直,这样彩料才不会移位,图案则保持原状。
      绘彩之前先在陶坯,上加施一层彩色陶衣,是仰韶中期以后各类—型彩陶文化中常见的做法。
      施陶衣之后,器表如同披上了一层华丽的彩衣,再用其他颜色绘彩。
      如在红色陶衣上绘黑彩,色彩对比强烈且稳重,更加绚丽夺目。
      有的陶器加陶衣后即使不再绘彩,如大地湾四期陶鼎,通体饰紫红陶衣,仍显得华美耀眼。
      陶衣原料一般为仔细淘洗过的细陶土泥浆,有时也调入其他颜料。
      加施陶衣时,将泥浆涂刷在器表或将器物置放于泥浆中蘸泡而成。
      马厂类型,以及火烧沟、辛店、沙井文化均流行红陶衣;
      仰韶、马家窑文化有少量白色陶衣。
      经鉴定,红色陶衣的原料是含铁量高的红黏土,白陶衣多为白垩土。
      其中比较特殊的是彩绘陶,这是指陶器烧成后,再绘彩纹的陶器。
      这类陶器的绘彩颜料中,加有胶质物,借以使彩料贴附到器表,但仍然容易脱落。
      大地湾一期发现一片白色彩绘陶片,白彩绘在罐形器内壁,颜料质地较粗,明显高于器表。
      经X射线衍射分析,颜料为方解石,成分为碳酸钙及二氧化硅。
      当地随处可见的“料姜石”中含有较高的方解石,估计是将“料姜石”烧熟后研磨成白色颜料。
      在大地湾四期,出土了较多的彩绘陶。
      一类是绘在灰泥质陶上的红色彩绘,因彩料脱落而图案不清;
      

第一千九百六十三章规则之先河[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