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千五百八十章玉看皮瓷看底[1/2页]

我的系统不正经 疯神狂想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收藏界一直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说,不是没有道理的。
      成化指的就是成化帝御用的斗彩瓷器,当年景镇的工匠们,在1300度高温的窑火前,等待了无数个日夜,砸碎了无数只成杯后,才终于为成化帝烧出了数十只精致小巧的宫杯。
      这些御用宫杯中,有独步天下的“成化斗彩鸡缸杯”。
      自然也有大隐隐于市的“三秋杯”,而它才是瓷中魁首,国之重器。
      拿着这只小杯子,陈文哲反复的看。
      它的造型玲珑秀奇,胎质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澹雅幽婉。
      这样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时。
      甚至彻底摆脱了洪武、永乐、宣德时期的一些特征。
      它没有永乐瓷器和宣德瓷器的大气派,而是追求中小作品,追求赏心悦目,特别讲究线条美。
      细看胎釉,釉质肥腴,润如凝脂!
      成化瓷器胎质洁白、细密、干涩;
      胎体秀美而轻薄,迎光透视呈牙黄色或肉红色;
      釉色微微闪青,釉质肥腴,润如凝脂,上手抚之如同婴儿的肌肤一样。
      这是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这种釉色是鉴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成化官窑斗彩器黄釉器的胎质还有不同,黄釉器胎质洁白、细密、干涩,釉质肥腴。
      这一点陈文哲看到十分清楚,因为看瓷器,首先看底足。
      俗话说得好,玉看皮瓷看底!
      鉴定瓷器,就要看瓷器的底足!
      底足的鉴定,是鉴定环节中极其重要的。
      尤其是对于真伪和断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据!
      在鉴定瓷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瓷器的神韵、器型、釉面、画工、款识、发色等等来鉴定。
      但是底足的鉴定最重要,这也是为什么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
      看底足首先看火石红,火石红中的锈黑点,看上去有滋润感,自然感,不干燥。
      这种特征在40倍放大器或阳光下,能看到有五彩哈蜊光。
      其次是看修胎刀痕,古代修胎刀多用竹刀,现代修胎多用钢锯条。
      竹刀子修理后留下刀印成细丝状,现代锯条修后留下刀印是粗线条(2至3毫米距离)。
      这个不同之处,一看很明显。
      竹刀子修理后,留下刀印成细丝状。
      底足的鉴定,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里没有釉料,会暴露出胎骨。
      观察其露胎之处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损情况,伪品之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
      一般来说,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显得比较干燥。
      而彷品则不同,显得轻滑或坚腻。
      当然也不能绝对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细润坚腻,然而相比彷品还是稍显干燥。
      再就是粘砂现象,这些都是底足之上独有的特征。
      观察其粘沙现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
      清官民之窑,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
      而彷品这一点却极少做到,伪品也有少数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
      因其烧造工

第一千五百八十章玉看皮瓷看底[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