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薄如霓裳,妍丽无匹[1/2页]

我的系统不正经 疯神狂想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三秋杯的器型,是从永乐朝瓷器中的名品“压手杯”演变而来的。
      这种杯子的整体造型,尤如倒扣之马蹄,小巧玲珑,甚是可爱。
      胎壁薄如蛋壳,从内壁可隐隐透视外壁的纹饰和色彩。
      釉子光亮莹润,积釉处泛出澹澹的似湖水般的蓝色。
      胎质坚实细密,足底露胎部泛出如炒米黄般的“湖米底”。
      青花发色澹雅纯正,堆积处有少许的结晶斑现象。
      红彩如鸽血般的浓艳正红,黄彩似鸡油般的娇黄,紫彩似磨砂般的哑光姹紫。
      正应了孙瀛洲先生的鉴定口诀:“姹紫嫣红紫无光”。
      整个画面布局合理,疏密有致。
      看似稚嫩的画风中,却透露出老辣娴熟的高超技艺。
      就这样,一副美丽动人的秋天情景,活脱脱的跃然于杯上,仿佛呼之欲出,让人爱不释手。
      翻开我们中国的历史: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清代的康熙大帝。
      这些有作为的明君,推动着历史蓬勃的向前发展。
      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政治上昏慵无能,但是艺术造诣却很高的帝王。
      五代南唐的李煜、北宋时期的徽宗、明代成化朝的宪宗。
      明宪宗朱见深,是个文弱、迷信的皇帝。
      他在政治上没有任何的建树,但是,在他在位的成化年间(14651487)景镇御窑厂的瓷器,却表现出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我国历来是封建集权制的国度,作为热爱艺术的宪宗,就能把政府作为艺术的赞助者和道引者。
      他不惜经费、人力、物力大量的精烧瓷器。
      因而在我国的陶瓷史上,树立了新的典范。
      特别是斗彩的运用,将釉下彩与釉上彩,共同呈现画面的技术,发挥到了极致。
      勾勒点染,相得益彰。
      所烧成的斗彩瓷器,在当时及后世都享有最高的赞誉。
      就是500年后的今天,成化斗彩瓷器仍被公认为最典雅、稀罕、昂贵的瓷器。
      所以,就算是到现在,只要是见过这一对三秋杯的,就一定会认为,它的价值远远高过鸡缸杯。
      这也是已故爱国收藏家孙瀛洲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会用20根金条把它买下来的原因。
      当年的二十跟金条,价值当年的二十座四合院。
      那么到现在,这种三秋杯价值几何呢?
      其实,三秋杯并不是只有两只,先前说的是国内只有两只。
      在弯弯故宫博物院,也同样的珍藏有一只成化斗彩三秋杯。
      目前已知的,在全世界只发现了这三只,其珍稀度可想而知。
      当然,还有一些传说当中的三秋杯。
      比如“天华堂”所珍藏的一只,如果那只成化斗彩三秋杯是真品的话,将是全世界所发现的第四只。
      只不过,不经官方证实,其他一切说是真品宝贝的,都有可能是假货。
      既然是假的,那就一定有人作假。
      而有信心把赝品拿出来,堂而皇之的说是真品,这自信心就很足。
      也间接证明,那件彷品做的有多么到位。
   

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薄如霓裳,妍丽无匹[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