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018章 高额回报[1/2页]

最佳娱乐时代 白色十三号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第九区》也是卡夫卡《变形记》的另类科幻翻版。
      只不过这次主人公变成的,不是一只卑微的甲虫,而是他粗粝的外星大虾。
      因为投资的关系,影片的特效和画面有点惨不忍睹,那一只只外星大虾可谓是典型。
      但这部影片的看点,本也不在特效上面。
      因为《第九区》那无比符合社会潮流的主题,以及涉及到的种族隔离等等,这部影片上映之后,媒体上面一片好评。
      “一部思想超前的电影,一篇关于生命的寓言。”
      “事实证明,科幻片不必明星云集,不必超多预算,不必视觉吸引,不必是彻底的娱乐。”
      影片上映以后,媒体口碑爆棚,影评人口碑爆棚,烂番茄新鲜度高达百分之九十五。
      甚至罗杰艾伯特给了如此的评语——在这个夏天即将开始的时候,这部电影让整个好莱坞感到羞耻。
      当然,好莱坞不会真的为此感到荣耀或者羞耻。
      作为制作发行方的相对论娱乐,只关心影片的商业收入。
      影迷的反响整体不错,尽管《第九区》在影迷中的口碑不像媒体和影评人那样爆棚,但idb上万名用户平均打分有79分。
      这样的评分,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尽管算不上观众口碑爆棚,却也称得上不俗。
      有影迷在idb评论版块留言:“从一开始就吸引着你,让人欲罢不能,直到影片结束那一刻。”
      但实际情况,有多少影迷认为这部影片精彩,就有多少影迷不喜欢。
      《第九区》放映中途,退场的观众不在少数。
      其实可以想象,这种伪纪录片加粗糙的制作方式,被宣传营销拉进影院里面的人,不喜欢者肯定大有人在。
      cea sre在影院的调查统计中,现场观众综合打分是“b+”。
      相比之下,权威媒体综合评价tacritic收录的媒体平均分高达89分。
      从上映开始,媒体口碑一致叫好,不过影迷口碑有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幸好能被使馆影业宣传营销忽悠进影院里面的人,大都是对外星人或者51区之类的非常感兴趣的观众。
      这大虾式的外星人,尽管做工粗糙,却透着新鲜感。
      第九区里面外星人的凄惨生活,也很容易叫这部分人联想到51区里面的各种阴谋和悲剧。
      吹捧《第九区》的人,扯着脖子谴责人类道德的沦丧。
      连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都没有想到,自己编剧执导的一部商业片,竟然与全人类的道德水准有了直接联系。
      好在这对电影不是没有好处,有部分影迷使劲将影片吹捧出一定高度,使馆影业就在后面再推一把,让没看的人觉得这就是一部顶级好片,不看就是损失。
      电影公司讲的是花花绿绿的钞票,而不是良心。
      好莱坞史上有太多电影,或许本身不怎么出彩,但吹的人多了,也就是爆棚的好片了。
      比如曾经每一部上映都号称是系列最佳的连续剧电影。
      作为导演和制片人,可以用良心拍摄制作电影,但绝对不能用良心去宣传推广电影。
      一部中大型电影项目宣传推广时,放出的假消息或者夸张数倍的消息有多少,估计项目方都统计不过来。
      像“筹备二十年,计划三十年”之类的,都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操作。
      得意于出色的宣传营销,《第九区》在北美上映的第一天,就拿到了不错的票房收入,于3456家影院里面,收获1416万美元。
      跟大投资大制作没法比,但对比影片3000万美元的制片成本,这一票房数字绝对亮眼。
      这也是周五当天上映的所有电影中,票房成绩最好的一部。
      新线影业同期开画的《瞒天杀局》,制片成本高达4000万美元,首日票房却只有367万美元。
      这样巨大的差距,意味着《瞒天杀局》不可能给《第九区》带来任何威胁。
      但《第九区》的票房走势也谈不上多么稳健,因为相当多的影迷是被使馆影业宣传营销带入的影院,本身未必喜欢这种粗糙的伪纪录科幻片。
      到了周六,一般情况下票房该上涨的休息日,《第九区》影片本身的一些负面影响,直接反应在了上座率和票房上面,周六的单日收入比周五下降超过百分之十,单日报收1261万美元。
      不过,北美开画两天,《第九区》已经可以宣布获得了成功,毕竟连制片预算加上宣传发行,总投资也不过4500万美元。
  &nbs

第1018章 高额回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