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我……”虽然被自己的宝贝女儿怼的哑口无言,但是蔡邕的眼中却是闪过一抹欣慰的神色。
转移话题说道:“琰儿,你不是很好奇,我为何对这位侯爷突然转变态度吗?”
“对啊!”随着蔡邕的问题一出,蔡琰立马被转移了注意力。
好奇的问道:“父亲,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你前后态度,竟然来了这么大的转变啊?”
“唉,可惜了一个好苗子啊!”蔡邕感叹了一句之后,有些惋惜的说道:“这位侯爷是一个很有天赋的人,只是缺少一个合适的引路人罢了。”
“什么意思?”蔡琰有些疑惑的说道:“父亲此话怎讲?”
“很简单啊!”蔡邕讲解道:“根据我刚才和这位侯爷的交谈来看,我发现,这位侯爷和袁司徒信中所说的情况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虽然这位侯爷的所作所为,看起来有些大逆不道,让我每每思之都是义愤填膺。
但是,这位侯爷最后的那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句话,却是让我看到了他内心的最真实想法。
所以,我知道无论是袁司徒,还是卫家人都误会这位侯爷了。
因为他这句话已经表明了,他希望朝廷,不要拘泥于传统人才选拔和任用标准与程序。
而是真正去选择有实际能力、对家国天下能做出贡献的人才。
从他这句话里,我能看的出,他对如今大汉王朝僵硬制度的不满。
而他目前的所作所为固然荒唐,但那毕竟是和他生长的环境有关。
如果不是发生了黄巾起义这场动乱,如今的辽东恐怕仍然还是一块蛮夷之地。
而在那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又怎么可能有多高的文学修养啊?
这孩子在那种情况下成长起来,都能说出如此话语。
若是有了我的引导的话,我相信他会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才。”
“所以,这就是父亲口中的可惜?”蔡琰有些疑惑的说道:“父亲若是惋惜这位侯爷的话,为何不直接收他为弟子呢?”
“现在还不行。”蔡邕语气坚定的说道:“今天只是匆匆见了一面,虽然和他简短的交谈了几句。
但是,我到现在还无法确定,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到底是大忠若奸,还是大奸若忠呢?”
第208章 蔡邕的评价[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