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9章 梅花法会(二十二) 若隐若现[1/2页]

我主沉浮,你煮茶 多情风雨无情剑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明月高悬,夜晚的天空不见一片云彩。
      夜幕笼罩在上空,就像一块深蓝色的天鹅绒布一般,柔和细腻。
      大觉寺后山,梅花法会内廷。
      几十盏宫灯已经悬挂起来,将整个内廷照亮。一盆盆炭火不断的有人更换,使得原本寒冷的夜晚也愈加温暖。
      众位才子都在仔细的思考着太子第三关所出的题目。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暗藏玄机。
      靖国的情况,众人都十分了解,作为大靖的子民,各个方面都有最切身的体会。而西夏和北狄的情况,却不是所有人都知晓的。虽然有京华太学等机构允许北狄和西夏的学员前来交流。但这对于分析两个国家的形势毕竟是杯水车薪。
      不是身处朝堂的世家子弟,还真的很难从全方位的角度来回答这一问题。所以,太子出的这个题目或多或少已经将众位才子进行了初次的遴选。
      希辰关于西夏和北狄的了解,也是从爷爷和父亲的口中或有意,或无心听来的。北狄兵强马壮,虽然在过去数十年与大靖的交锋中损失了大部分主力,可在近十几年来的休养生息中,也逐渐的得到了喘息。听说这一代的女可汗不仅武治延承了上一代大可汗的雄武,而且在文治方面也是鼓励北狄各部族向中原大靖学习。使得北狄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综合国力更胜当年。
      反观西夏,发展的道路与北狄国则完全不同。西夏文坛极为繁荣,坊间一直流传着天下文采分十斗,西夏独占八斗的说道。最重要的是不论是大靖还是北狄以及其他的一些小诸侯国,朝堂之上许多官员都出自有着天下第一书院美称的西夏鸿鹄书院。
      不同于大靖的京华太学,鸿鹄书院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诗词礼赋。虽然鸿鹄书院一直秉承着与政治无瓜葛的宗旨。可是毕竟名声在外,培养出的人才又多。难免会一直被大靖和北狄诟病。
      西夏多年以来,一直是以中立的姿态示人,在大靖和北狄之间寻找着某种平衡。也正因为这种平衡,使得西夏商贾盛行,大靖和北狄许多产业都有着西夏商人的身影,务实重利也成了西夏人身上抹不去的标签。
      希辰思索良久,觉得自己的答案应该算是比较完善了,于是慢慢睁开眼睛。此时,他的周围已经聚集了不少人。
      “辰哥,你想的怎么样了?”率先开口的还是“武痴”王俊安。
      “恩,差不多了。”希辰微笑着说道。
      “刚刚有小吏来通知了,我见你沉浸思考就没有打断你。”王俊安说道。
      “哦?说了些什么?”希辰连忙问道。
      王俊安顿了顿,似是在回忆,接着说道:“小吏传了太子的口谕,因为今年的辩理题目较为敏感,不宜在公开场合讨论,所以将众位才子分成不同的组别,依次单独面见太子等人来作答。”
      原来是这样,希辰感叹,太子做事考虑的还是周全。毕竟这个话题已经延展到了对外的政策上,敏感至极。
      这样一来,想必还要等待很久。于是希辰抓起了先前小吏准备在一旁的糕点,填起了肚子。
      希辰因为前两关的缘故,现在周围也聚集了一批才子佳人问东问西。
      “希辰,你第三关准备好了吗?”

第49章 梅花法会(二十二) 若隐若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