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听的这话…
      刘邦不由得大笑,“所以,桓温之所以离开,还是在忌惮你们王谢两家的力量罢了。”
      “再加上仓促之间如果逼迫帝王禅位给自己,容易引起天下人的反感,所以综合考虑之后,这才离开的。”
      谢安点头,肯定了刘邦的猜测。
      因为事实确实就是这样的。
      “当时陛下年幼,外面又有强臣虎视眈眈,我也只能尽心辅佐王室,并尽自己的力量保护王室。”
      “不久之后,桓温病重,暗示朝廷给他加九锡,起草奏表。”
      “我知道,这件事情不能让他如愿,给他任何篡立的机会,于是故意拖延奏表时间,直到桓温死亡。”
      谢安喘了口气,“桓温死后,他的部下就没有那么大的威胁了。”
      “因为这件事情,朝廷升迁我为尚书仆射,总领吏部事务,加后将军,与尚书令王彪之一起执掌朝政!”
      “没有了桓温这个强臣,但局势依旧不容乐观,外面还有强敌秦国的苻坚,我知道,匡扶社稷之路,还刚刚开始。”
      “我开始着手调整地方的布局,用王蕴接任桓冲为徐州刺史。”
      “用桓冲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兼徐州刺史,镇守京口,削减桓温的影响力。”
      “我尽可能的调和大臣之间的矛盾,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冲突,让局面缓和了不少。”
      司马曜也点头称赞,“确实是多亏了谢安的辅佐,我才能振兴皇权,他确实是我大晋的功臣!”
      当然!
      有些话他没有说…
      他确实感谢谢安尽心辅佐他,帮助他稳定了局面,让他得以能够成功的收回皇权,重振王室的威严。
      但同样!
      谢安这样的权臣,在他这个君王强大集权之后,也就没必要继续存在了。
      如果他阻挡了自己集权的脚步,那不好意思,只能干掉了。
      帝王可以同苦难,但不能共富贵!
      谢安就像不知道司马曜在想什么一样,继续说:“时值北方的秦国君主苻坚锐意进取,国力不断强盛,我晋朝与他们的战争之中,连连失利。”
      “我决心挑选能臣镇守长江以北的防线,抵御秦军。”
      “因此,我没有理会别人指责我任人唯亲,推荐了我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以北的防线,而我自己则亲自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
      “谢玄也没有辜负我的厚望,在广陵挑选精兵强将,打造了战力不俗的北府军,并提拔了刘牢之,何谦等能将!”
      “不久之后,秦国征南大将军苻丕率步兵,骑兵七万人进攻襄阳,苻坚还又令派大军十万,兵分三路围攻襄阳,一年后,襄阳城破,秦军继续进攻彭城。”
      “我得到消息之后立刻在京城建康布防,并命令谢玄率领五万北府兵从广陵起兵应敌!”
      “当时京城人心惶惶,都怕被秦军攻入建康,致使国家灭亡,我则确信谢玄会战胜孤军深入且疲惫的秦军。”
      “果然,只用了几个月,谢玄与秦军四战四胜,大败秦军。”
      谢安虽然说着的时候波澜不惊。
  &

第412章 我也很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