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样的话题吗。
      “老爷子这想法,也就是跟咱们家里说说,说出去估计人家都觉得他不知足,那姑娘家家里有钱有铺的,嫁给你一个穷山沟沟出来的男人,还有啥好说的,打着灯笼都找不到这样的亲事,但老爷子就是想得多。”
      王桂芝边说边笑,完了,不等宋瑜说话,又道:“不过后来我仔细想想,老爷子说的也是,都说妻贤夫祸少,人家一个闺女,咱也图不了人家啥钱,图的还是那人,不过我还是觉得孙家姑娘人不错。虽是年纪小的,但也不是不懂事儿的。”
      “娶媳妇这事儿,我是没什么立场说啥,但看我娘这样,我和三郎每日待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如和我娘待的多,我俩好,比啥都强,舅母你这性子随和,又明事理,能和孙家姑娘说到一块儿去,那孙姑娘定然也差不了。”
      这话王桂芝爱听。
      李氏不苛责媳妇这一点,一脉相传自李老太太。
      这些年李老太太和王桂芝相处的就是这么好,当然,吴月那样的除外。
      两好搁一好,这事儿也不能单看一个婆婆。
      王桂芝有样学样,现在觉得孙家姑娘挺好的,那就没问题了。
      “对了,上次信件没好意思跟你们说,我们在十八巷买了个院子。”
      宋瑜这才惊讶了,笑着揶揄道:“舅母今年没少赚啊。”
      “害,都是些辛苦钱,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其实王桂芝还是飘的。
      至少在常山村是很飘的。
      之前因知道山货受欢迎,得了沈家的启发,打算收左近村子里的山货在诏县摆摊。
      长利因跟着王账房学习,也帮着宋瑜他们看着院子,所以一直住在沈家食肆。
      一方面是为了儿子,一方面也是想赚钱,所以他们就在东街十八巷租了一间房。
      一开始是摆摊,大街小巷哪里热闹在哪儿摆摊。
      王桂芝负责吆喝和卖钱,李丰收负责回老家收货,平均两三天就要跑回去一趟。
      赚的都是辛苦钱,但好歹卖出去的东西好。
      二人一直记得宋瑜此前说过的,不能贪小便宜,弄些次等货,货好了,卖的价钱也好,这个就填补回来了。
      所以,俩人的山货摊子从最开始的流动着方能卖完,到后面走不了多远,都已经开始有固定顾客了,像个受欢迎的货郎一样,走到某条街,或者某个巷子,大家自发自动的就来买了。
      自然的,钱也就赚得多了。
      “其实买这个院子还是有点儿吃力,不过孙家那条件好,我们也不能让人说闲话,好歹也算是在诏县扎根了。”
      主要是,长利一个人,可以住在沈家食肆,但总不能回头成了亲还带着孙家姑娘住在姑姑家的房子吧。
      这不大合适。
      宋瑜头一次见到李丰收,就知道他是很有分寸和坚守某些原则的人,王桂芝亦如是。
      否则食肆里就住了个长利,这么长时间,他们还是选择了从租房开始。
      比起二房,简直不像一家的。

第462章 孙家姑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