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始的时候,只有一两个州府交了奏章,而后,求援的奏折如雪花片一般纷纷飞向皇帝的案头。
土豆玉米带来的大丰收带来的喜悦,瞬时被这些噩耗消遗殆尽,朝廷内外,每个官员都绷紧着脸。干旱,已经蔓延到了京城附近,而第一批难民已经来到了京城。
皇帝与众臣在朝廷之上商议了数日,也没有商议出一个有效的办法来。只能依照惯例,从国库中拨钱赈灾。
现在轮到户部的人哭穷了,户部尚书涕泪涟涟,说国库空虚,国舅爷带领十万大军在边境中作战四年,几乎是消耗了整个国库的库存,本来还以为今年丰收,可以让国库稍微丰盈,现在朝廷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赈灾。
国库中现存的银两,对于现在的情况,只不过是杯水车薪。
听到户部尚书这样说,国舅爷自然是要站出来反对一番的。本来是讨论赈灾之事,却变成了国库银两流向的争吵。
皇后在此时显露了她的人脉和机智,她听说国库告急,皇帝为银两之事愁眉不展。便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和她宫中的贵重物品,在朝中众臣讨论如何筹措银两的时候,带着东西,走上前朝,要求觐见皇帝。
当朝臣们看到淡妆素服的皇后,拿出了三万两白银,和这些年皇帝赏赐给她的奇珍异宝。端庄大气的说,天下有难,她作为皇后责无旁贷,愿意将这些银两全部捐出,让朝廷渡过难关。
皇帝看着皇后充满情义的眼睛,脸色十分复杂。
皇后此举,赢得朝廷上上下下官员的交口称赞。一时间,皇后的声誉空前高涨,甚至超过了教会农人们种植玉米土豆的秦皇贵妃。
后宫中的柔妃和贤妃自然不甘落后,也纷纷遣人向皇帝表示,愿意献出自己全部积蓄。
后宫诸人闻风而动,连太后也捐出了四万两白银,整个后宫加起来也有十万两白银之巨,虽然对于整个朝廷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却也让皇帝脸上多了几分喜色。
只是让他颇为不满的是,他这些年赏赐最多的秦皇贵妃,竟然只象征性的捐出了几样首饰,银两竟然一分都无。
这让关注秦皇贵妃的大臣颇为失望。
有了后宫诸人带头捐赠银两,朝臣们也不好意思一毛不拔,从国舅开始,纷纷表示,愿意捐出家产来让大燕度过此次难关,皇帝大喜。
只是最后盘算下来,所捐银两与赈灾所需相差甚大,就算掏空了整了整个国库和朝臣的腰包,所需银两也只达到了一半。
为了此事,皇帝在前朝继续忙得焦头烂额,一筹莫展,但因皇后在此事中的突出表现,皇帝还是抽出时间到皇后宫中坐了坐,表示对皇后的嘉奖。
帝后之间的感情因为这一件事似乎缓和了许多,皇帝甚至在与秦明月聊天的时候,透露出要将凤印重新交还给皇后的意思。但在秦明月再问之时,皇帝又犹豫了。
皇帝毫不客气的质问秦明月:“朕这些年对你赏赐颇多,你的积蓄不输后宫任何一人,别人都捐了很多钱,为何你如此吝啬?这些钱你又用不着!”
秦明月撇撇嘴道:“她们怎么和我比?她们都是孤家寡人一个,我还有孩子要养,当然要量入为出。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皇帝你现在也是穷光蛋一个,我还能指望着你来养孩子吗?”
皇帝看着秦明月熟练抱着孩子的样子,无言以对,但他又说道:“就算养孩子也用不了那么多的银子,一个小小的婴儿,能花费多少,现在朝廷上下正是用银子的时候,你也该出出力才是。”
秦明月没有办法,被皇帝拿走了五万两的银票,秦明月晋升秦皇贵妃以来,便得了不少赏赐,她种植玉米和土豆有功,又因家世单薄,皇帝有心为她撑腰,赏了她好几万两的银票和各种珠宝,可以说在后宫中除了太后,秦明月是最富有的一个人了。
所以皇帝这才念念不忘他给出去的那些银钱,要知道,为了赈灾,他连自己的私库都搬空了。堂堂一个皇帝,私库中的钱还没有一个皇贵妃的多,这才跑到秦明月这里让她交出来。
也只有在秦明月这里,他才能开得了这个口,说话随意,在其他的妃嫔那里,这种话开口要银子的话,是万万说不出口的。
就在整个朝廷筹备赈灾之时,朝中又传来噩耗,汪阁老和穆阁老年事已高,一场风寒之后彻底夺去了他们的性命。
失去了两个朝廷重臣,让皇帝闷闷不乐,唯一传来的好消息是,后宫之中,贤妃有孕。
第185章 乱像[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