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姚阁老满脸笑意,摸着胡子,看向秦明月:“这个,就要问问秦才人了!”
皇帝、国舅和太后娘娘脸色有几分僵硬,他们刚刚才要杀了这人,转眼,就不得不有求与她。
秦明月得意的露出笑容,朝姚阁老点点头,没有说话。
皇帝若有所思的看向秦明月:“秦才人,姚阁老问话为何不答?”
秦明月用力挣开侍卫的手,撇撇嘴道:“皇上刚才让我不要说话!我可不敢违抗圣旨呢!”
皇帝气极反笑:“你这是有恃无恐,恃宠生骄啊!朕准你说话!”
秦明月这才对姚阁老道:“这两种东西,是我在冷宫的角落里发现的。我在冷宫缺衣少食的,只好自己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弄点吃的出来!“
她说到这里,皇帝似笑非笑的撇了她一眼,没有吃的?那她从御膳房拿走的那些是什么?真是谎话连篇!
秦明月继续道:”我只想着试试看,就将它们随便丢在土里,没想到竟然长得这么好,还能吃!我把圆圆的这个东西叫做土豆,只因它很像土里长出来的豆子。至于这个,我给它起名叫玉米,它们随便丢在什么地方,都很好成活,不挑的。”
姚阁老和汪阁老几位朝臣,都齐齐点头,秦才人起的这个名字很是不错,只是大家都不太相信,这两种东西随便丢在哪里便可以成活,想要种出好的收成,肯定是需要一些诀窍的。
不过,只要亲自去看看,那就知道了。
姚阁老笑眯眯的道:“皇上,不如,请皇上移步,我们亲自去看看!”
皇上、太后、国舅和一众朝臣来到秦明月曾经居住的冷宫,在院子的看到了一大片的玉米和土豆。
皇帝此前也看到过这些植物,只不过,他一直以为,这些东西是杂草,便没有理会,想不到,他竟然看走了眼,这些杂草一样的东西,竟然是宝!
皇帝一声令下,准备好的太监们,一拥而上收割玉米,剥去皮,小心翼翼的放进筐中,一筐一筐的饱满的玉米,抬出来放在空地上,几位朝臣的目光都变得有些火热。
工部的人已经量过了,种植玉米的面积不足一亩,可这源源不断抬出来的箩筐都被装得满满当当,收获可谓十分丰富。
玉米全部收获之后,工部的人将所有的玉米过秤,负责记录汇总的工部官员,到最后,手都在发抖,他的声音打着颤道:“启……启禀皇上,亩产,亩产足有652公斤!”
他的数字一报出,不仅是皇帝,所有的人都有几分不可置信,看了那些箩筐,他们想过会收获不凡,没想到竟然这么多,不由得上前一步,想要听得更清楚些。
皇帝愣住了:“652公斤?”
那官员道:“没错,皇上,是652斤!”
户部尚书激动的满脸通红:“大喜,大喜啊!皇上,我大燕朝还从来没出现过如此高产的作物。天佑我大燕,天佑我大燕啊!”
两位阁老摸着胡子哈哈大笑,其他的朝臣脸上也是满脸的喜色。他们听人说着东西高产的时候,并不十分相信,现在,亲眼所见,才知,那人所言不虚。
汪阁老道:“要是我们将这玉米的种植,在大燕推广开来,大燕境内将再无饿孚了!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呀!”
其他的朝臣也纷纷向皇帝道喜,在他执政期间,能出这样的大事,是百姓之福,更是皇帝之喜。
大燕朝主要的作物,是水稻和高粱,小麦和小米,遇上风调雨顺的年份,辛辛苦苦一整年,一家人还能填饱肚子,稍有盈余。可若遇上雨水不好的年份,农民门只能勒紧裤腰带,勉强过活。
现在,发现了如此高产的作物,在大燕境内将这些作物推广开的话,大燕朝的国力强盛,指日可待。
皇帝脸上终于露出喜色:“不错,这确实是大喜事,两位阁老,首先发现此物,功不可没!这才是我大燕朝之福,是大燕百姓之福!”
户部尚书催促道:“皇上,不如我们看看,那个叫土豆的?”
众人以为他们会很淡定,然而听到挖土豆的太监们说箩筐不够的时候,还是大吃了一惊。没想到土豆的产量竟然比玉米还高。装满了那么多的箩筐!
众多的官员都伸长脖子,听着过秤的官员报数,最后一箩筐称完之后,皇帝和官员们都沉默了。
亩产已经达到了800多公斤!这是什么概念!大燕朝最通农事的老农,辛苦伺候一年庄稼,最好的一个年头,能达到200多公斤都是不错的了。
第175章 大燕之喜[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