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都在敷衍。”

 “干部轮岗比例做到了,但岗位只是调了称呼,人没动。”

 “组织结构表上挂着改革标签,实际上同一岗位换个名继续用。”

 “最可笑的是,江陵一个街道办居然把‘综合事务协调员岗位改成‘机制联络员,以此对上报表。”

 “这是糊弄鬼呢?”

 纪检副组长冷笑:“他们把制度当口号,没意识到现在不是李一凡主导,而是赵书记挂帅。”

 “谁敢糊弄赵书记,看他还坐不坐得住。”

 省委制度推进办很快再次下发“第二轮评估细则”,重点强调:

 ? 制度执行进度按周反馈;

 ? 所有数据由省委平台统一审核;

 ? 各市市委书记、组织部长为制度推进“第一责任人”,纪检系统设立回查窗口,监督每一项制度执行进度。

 这一整套设计,彻底掐住了“口头执行、表面改革”的漏洞。

 赵建国在省委常委会上直言:

 “制度推进不需要好听话,只看谁真的动。”

 “谁不动——我们帮他动。”

 星城市,市政府二楼。

 赵斌看着省委通报,不禁感叹:

 “赵书记这是动真格的了。”

 “书记,这样下去,制度就不是试点,而是新的政治通道了。”

 李一凡没吭声,目光望着窗外。

 “通道?”他低声反问。

 “也许吧。但更多人看不见的,是权力下沉后的惶恐。”

 “制度对他们不是希望,而是威胁。”

 赵斌一愣:“可我们不是想让制度更公平吗?”

 李一凡摇头:

 “公平,从来都不容易被接受。”

 “尤其是,打破利益者不想被定义为普通人。”

 他顿了顿,又道:

 “等制度推进到第三轮,省委一定会干掉几个人。”

 “不是为了立威,是为了警示——制度不是儿戏。”

 赵建国确实已经准备动手。

 在省委制度推进办第六次例会上,他提出:

 “督导必须有动作,制度必须有人背锅。”

 “如果制度动了,干部却没动,那就是典型的政治惰性。”

 “我要看到问责名单,真实的。”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没人想到,赵建国会这么快就要问责。

 当晚,一份文件秘密起草:

 《潇湘省第一轮制度推进督导问责建议名单(初稿)》

 文件上列着5个名字,分别来自江陵、岳西、昌州组织系统的中高层干部。

 而这五人,在地方都有明确派系背景,要么是原书记的旧部,要么是地方政治平衡产物。

 文件送到赵建国办公桌前,他看了三遍,最后在“建议调离处理”一栏上,亲自签下两个字:

 “执行。”

第481章 督导风暴[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