捋一捋杂乱无章的流水账似的记忆,这人啊!毕竟不是“神”,只要是能有机会默默地祈祷就能看出来并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一介草民,凡夫俗子,还是有些事情让他知道的,毕竟是每一个人总有自己一个人的知情权。不能总是让他自己一个人去猜,隐瞒事情的真相只能是凭借着自己的侥幸把他自己一个人给隔离开。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样的说法在劝对方自己一个人不要多管闲事,不知者无罪。不知者不光是无罪,还有那就是失去了多一个人给予配合的机会。
有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一个人的怄气:就是不告诉他!看他自己能怎么样?一旦有了事情的时候也就得不到这个人的理解和支持,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掌握了这一方面的资料也会佯装不知道。这样的资料被掌握又有什么意义呢?
除了知情权,还有被善待的权利。这人啊,来到了人世间还真的是挺不容易的。为什么还要“加塞儿”互相添堵呢?
正思索间,眼前突然闪过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平日里总跟自己拌嘴的老友。老友一脸神秘地凑过来,“嘿,我跟你说个事儿。”这人本想不耐烦地挥挥手,可想到自己刚才思索的内容,便耐着性子听了起来。老友讲的是邻里间的一桩小事,有人偷偷占了公共区域,却还理直气壮。这人听着,突然意识到,其实生活里这样隐瞒与误解的事儿太多了。就像这占公共区域的人,以为自己能侥幸不被发现,却不知大家都看在眼里。人与人之间,若都能坦诚相待,给予彼此知情权和善待,或许很多矛盾都能避免。想到这儿,这人心中豁然开朗,决定以后不再藏着掖着,要多与人沟通,让生活少些不必要的隔阂。
在这里的县城就有一些属于“进城”的“新市民”。据说大多数还是来自县城的周边距离城区比较近的自然村里的村民,集体进城既有一种力量感,又有一种捆绑感。
“人多力量大”这样的说法早就已经过时了,要是在那个传统农耕文明时代这么一说还能说得过去。随着传统农耕文明逐步达成了向城市文明的靠拢,现代化的技能替代了人的参与。
这些“新市民”虽然进了城,可生活习惯和观念还停留在村里。就像占公共区域的事儿,说不定也是他们从村里带来的习惯。这人想着,决定去跟这些“新市民”交流交流。他来到“新市民”聚居的地方,看到一群人正围在一起聊天。他鼓起勇气走上前去,跟大家打了招呼,然后说起了公共区域的事儿。一开始,大家还有些抵触,觉得他是在多管闲事。但这人耐心地解释,告诉大家在城里生活,要遵守城市的规则,大家都是社区的一份子,应该互相尊重和理解。慢慢地,大家的态度有了转变,开始认真思考他的话。有位大爷站起来说:“小伙子,你说得对,我
第741章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四十五)进城[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