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分发到各个工厂。
     安装新配件后,设备运转明显改善。汉城纺织厂的故障率从原来的百分之三十降至百分之五,生产效率提升了百分之二十。
     更令人意外的是,缩短工时后,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反而提高了。赵显在月度报告中写道:34;实行九个时辰工作制后,工人旷工率下降百分之十五,产品合格率提高百分之五。虽然单件人工成本有所增加,但总收益反而上升了百分之三。34;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祁锂立即将这份报告抄送给朱祁钧和朱奠培,并在附信中建议:34;实践证明,适度改善工人待遇并不一定会降低利润。建议两国也考虑接受虞国的条件。34;
     七月三日,朱祁钧和朱奠培在边境城市泉州秘密会面。两人商讨了整整一天。
     34;越国的例子确实令人意外。34;朱奠培说,34;但我担心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后续会有更多要求。34;
     朱祁钧表示同意:34;所以我们不能全面推行,先找几个地方试点。看看效果再说。34;
     最终两人达成共识:明国在松江府选择三家纺织厂,宁国在苏州府选择两家机械厂,作为试点单位。这些工厂将工时降至九个时辰,并允许工人选举代表参与安全管理。
     试点方案公布后,果然遭到了资本家的强烈反对。松江府纺织协会会长直接面见朱祁钧,威胁说如果强制推行缩短工时,他们将不得不裁员百分之二十。
     朱祁钧只好做出让步:试点期间,皇室将从税收中拨款补贴试点企业,弥补他们因缩短工时可能造成的损失。
     七月十日,明国和宁国正式向虞国提出配件采购申请。虞国很快回应:同意供应所需配件,但要求每月提交工时执行情况报告,并允许劳动国际派专员进行监督。
     首批配件于七月二十五日运抵明国和宁国。试点工厂安装这些配件后,生产效率都有明显提升。
     然而,表面的合作之下,暗流仍在涌动。
     朱祁钧暗中下令研究院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惜重金从联邦各国聘请顶尖工匠。甚至暗中派人接触虞国的技术人员,试图用高薪挖人。
     朱奠培则指示宁国的情报部门,千方百计获取虞国的技术图纸和工艺文件。有情报显示,宁国间谍已经成功获取部分次要技术的资料,但核心机密仍然无法触及。
     虞国方面,朱昭熙很清楚三国的打算。她在劳动国际内部会议上说:34;技术优势是我们最大的筹码。但要保持这个优势,我们必须不断创新。34;
     她下令成立34;特种技术研发中心34;,集中最优秀的技术人才,专门研发新一代的工业技术。同时加强对技术机密的保护,所有核心技术岗位的人员都要经过严格审查。
     八月初,劳动国际向明国和宁国派出了二十人的监督小组。这些专员进驻试点工厂,详细记录工时执行情况,并与工人代表座谈。
     专员们发现,虽然明面上工时缩短了,但有些工厂通过提高劳动强度来弥补时间损失。有的工厂则采取各种变相手段,如延长准备时间、压缩休息时间等。
     这些情况被详细记录在每月的监督报告里,送往玄中城联邦总部。
     朱昭熙看着这些报告,对李怡说:34;看来他们还是不甘心。不过没关系,只要工人尝到了权益改善的甜头,自然会要求更多。这才是最根本的改变。34;
     果然,试点工厂的工人们开始要求将试点措施推广到所有工厂。八月下旬,松江府非试点工厂的工人联合请愿,要求同样享受九个时辰工作制。
     与此同时,研究院的技术攻关仍然举步维艰。王工程师在八月份的报告中写道:34;精密机床的研发至少还需要十个月时间。在此期间,我们仍然需要依赖虞国的配件供应。34;
     朱祁钧不得不面对现实:短期内根本无法摆脱对虞国的技术依赖。他下令工部制定一个长期计划,分三个阶段实现技术自主:第一阶段仿制次要部件,第二阶段攻克关键技术,第三阶段实现全面自主。整个计划预计需要五年时间,总投入可能超过两千万银元。
     九月初,朱昭熙宣布劳动国际将推出34;技术共享2.034;计划,向所有遵守协议的成员国开放更多先进技术,包括新型纺织机械和改良炼钢法。
     这个消息让明国、宁国和越国陷入新的两难:如果想要获得这些新技术,就必须进一步接受劳动国际的条件,包括提高工人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等。
     朱祁钧、朱奠培和朱祁锂再次秘密会晤。经过漫长讨论,三人决定:表面上继续与虞国合作,接受部分条件以获取新技术;暗地里加快自主研发,同时寻求与其他技术强国合作。
    喜欢。
  

第370章 博弈升级[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