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他们对虞国的各种思想传播也在暗中进行了限制,宁国查扣入境的《劳动周报》并用假的报纸来替换真的报纸,越国解散了十七个39;工农互助会39;,扬国规定所有政党需按月报备成员名单,很多都是用维持社会稳定的名义来进行的。
除此之外,各国还组织了监控的细密网络,明国的锦衣卫系统在三个月内完成了对贸易渠道的渗透。与虞国往来密切的十二家商号中,都被替换插入了更多的锦衣卫番子。
宁国的边境检查则更直接。海关总署颁布的《违禁品补充名录》中,新增了印刷品,名义上是为了保障和扶持宁国的造纸和印刷行业,实际上就是禁绝从虞国来的所有书籍在宁国的传播。
执行第一个月,就有二十九名携带《不其城共识》的商人被罚款,货物暂扣三天,处罚不重,却足以形成震慑。
越国的政党监控细化到支部层面。朱祁锂签署的《政党活动规范》规定,任何政党与境外组织联系,需提前七日向议会报备,说明34;联系目的、内容、参与人员34;。
这条款看似中性,却让越国劳动党无法与劳动国际正常对接,报备即意味着暴露基层组织架构,不报备则属非法。三个月内,越国劳动党因34;未按规定报备34;被罚款十二次,两名与楚吴国劳动党通信的党员被警告处分。
对基层自发组织的打击则更隐蔽。明国的34;读书会整顿34;以34;查禁盗版书籍34;为名义,查封了三十余处聚集点,没收的书籍中,既有社会主义着作,也有普通小说,对外只宣称34;打击非法出版物34;。
宁国处理34;互助会34;时,引用的是《社团登记条例》中34;未履行备案手续34;的条款,不涉及意识形态定性。
这些操作的共同特点是34;就事论事34;,避免与34;社会主义34;直接对抗。
各国在虞国的压力下,不断串联,为了防范虞国的高压态势,在军事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明国与宁国的34;防御协作34;协议签署仪式选在深夜进行。没有记者,没有公告,只有两国的国防大臣和三名见证人在文件上签字。协议核心内容有三条:
若虞国或劳动国际成员国以34;推行社会主义34;为名,对明国、宁国及盟友动武,两国需各派不少于五万人的军队协同防御;
共享虞国军事动向情报,在边境地区设立六个联合观察哨;
每年举行一次军事演习,演习地点选在与虞国无直接接壤的区域。
这条协议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作用。明国的参谋部私下评估,如果虞国真要动武,两国联军依旧扛不住虞国那些神秘武器的袭击。
但协议的真正价值,在于向国内资本阶层释放信号,皇室不会坐视社会主义扩张。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跟进。扬国与秦国立了34;边境联防34;,规定34;一方遭遇39;意识形态渗透引发的动乱39;,另一方需派警察支援34;;洪州共和国宣布将国防预算提高两成,采购宁国的新式火炮。
这些动作都刻意保持34;防御性34;定位。明国的演习科目是34;城市巷战阵地防御34;,从不提34;进攻34;;宁国的军舰只在本国海域巡逻,避免进入虞国航线。他们像一群面对强敌的刺猬,竖起尖刺却不敢主动扑击,只求34;让对方知道不好惹3
第350章 弹冠相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