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明国松京皇城的御书房里,朱祁钧对着摊开的《联邦各国工业产值对比表》已经坐了两个时辰。
     表格上,虞国的钢铁产量、铁路里程、电报线路长度等数据用红笔圈出,每个数字后都附着同比增长率,最低的一项也超过了三成。他指尖在34;虞国34;二字上反复摩挲,纸面已泛起毛边。
     作为与朱昭熙一母同胞的弟弟,他比联邦任何一位君主都更清楚这个姐姐的行事逻辑。从武洲清除行动到《玄中城公约》签署,从劳工管理制度到基础科学研究,虞国的每一步都透着精准的算计。
     朱祁钧桌上的密档里,详细记录着虞国近半年的人事变动:二十七个工业重镇的技术骨干被调往中央党校,十五名基层农庄管理者进入行政委员会见习,甚至连统计局的筛选标准都被锦衣卫探得七七八八。
     34;她在找继承她权力的人了。34;朱祁钧对侍立一旁的锦衣卫指挥使说。密档中提到的34;技能等级政治参与度34;等筛选维度,与明国嫡长子继承制形成鲜明对比。
     他拿起其中一份关于虞国青年技术骨干的记录,上面写着34;能独立设计井下电路组织过五次技术交流会34;,这类描述在明国的皇子考核册里从未出现过。
     指挥使躬身道:34;锦衣卫在坤泽城的眼线回报,虞国最近三个月的夜间党课出勤率提高了两成,授课内容多涉及39;制度延续性39;与39;技术传承39;。34;
     朱祁钧不置可否,转而翻开另一份卷宗——《明国南方工业区现状报告》。江南的纺织作坊已普遍采用蒸汽动力,苏州的机床厂能生产精度达0.5毫米的零件,松江的码头配备了机械起重机。
     这些进展源于他过去十年的铁腕推动:将反对革新的三家世袭织造府抄家,把江南士绅的田赋转为工业投资,甚至亲自坐镇苏州府,监督第一台蒸汽机的安装调试。
     但报告的后半部分暴露了隐忧:纺织厂的蒸汽锅炉仍依赖虞国进口的耐热钢,机床厂的刀具寿命仅为虞国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码头起重机的钢丝绳每月需更换七次。技术瓶颈像一道无形的墙,挡住了明国工业化的脚步。
     34;去把江南制造总局的最新图纸取来。34;朱祁钧下令。半个时辰后,一叠绘制着蒸汽机的图纸摆在桌上。
     与虞国的标准化图纸不同,这些图纸上的零件尺寸标注混乱,有的用34;寸34;,有的用34;分34;,甚至有工匠在旁标注34;按经验调整34;。制造总局的附言写道:34;工匠技艺参差,同一批次零件误差可达3毫米,需逐件打磨适配。34;
     这种差距让朱祁钧想起三年前与朱昭熙的会面。当时他提出引进虞国的机床制造技术,姐姐的回复是:34;明国的工匠还没学会用卡尺,给了图纸也造不出合格的零件。不如先从统一度量衡、培训基础技工做起。34;这话当时听着刺耳,现在却成了现实。
     他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明国的疆域。北方的燕山、太行山,西北的祁连山,乃至中亚的天山,都被标注为34;封山区34;。自对伪明战争结束后,这些区域便实施34;禁伐令34;,牧民迁离,垦荒停止,仅保留少量护林哨所。
     这份坚持源于姐弟俩的共识。朱昭熙在战后会议上曾说:34;北方的山林是明国的水塔,砍光了,黄河、淮河就要泛滥,南方的良田迟早变成盐碱地。34;
     朱祁钧深以为然,即便江南的士绅多次上书要求开放北方林场,他也从未松口。如今北方的植被覆盖率已恢复不少,甚至已经有了隋唐时期的场景,黄河的汛期洪峰较十年前

第316章 明国心思[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