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联邦二十六年的早春,坤泽城的行政委员会大楼里,朱昭熙在晨会上翻完了最新的工业产值报表。报表显示,虞国的钢铁产量突破百万吨,铁路里程达到三千公里,电报线路覆盖中部和南部大部分州级行政区。
这些数据背后,是四千万人口支撑的工业体系,这个数字是两年前的数倍,也是时候进行一次彻底的人口梳理了。
朱昭熙合上报表,手指在桌面上轻轻点了点,“范围是全国所有户籍人口,包括农庄、工厂、矿区和城市社区。”她抬眼看向与会的部门负责人,“对内情报部和中央统计局联合牵头,三个月内完成。”
坐在对面的中央统计局局长立刻记录:“需要明确统计维度,是否沿用五年前的标准?”
“不。”朱昭熙摇头,“这次要增加‘技能等级‘政治参与度‘家庭成分三项。技能等级分五级,从‘无特殊技能到‘高级技术工种;政治参与度记录是否为党员、参加过哪些组织活动;家庭成分标注三代以内的职业背景,务农、务工还是公职。”
对内情报部部长插话:“这些数据需要跨部门核对,户籍系统、工会档案、社保记录都要联动。另外,是否需要保密?”
“核心数据加密存档,只对五人开放。”朱昭熙列出名单,“我、两位部长、统计局长、情报部执行处长。普查表回收后,原件封存,副本按筛选标准分类,直接送我办公室。”
这次普查的真实目的,只有朱昭熙自己清楚。四十四岁的她在睡前会翻看体检报告,各项指标显示身体状况稳定,但二十年的执政经验让她明白,权力交接不能等。
按她的计划,她还需在玄中城担任四到八年联邦事务总理,之后至少有十二年时间可以主导虞国的权力过渡。
但她要找的不是名义上的皇位继承人,按她的计划虞国皇帝将在她退位前成为虚职,真正的权力核心是劳动党中央书记、全国代表大会委员长、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这四个职位。
过去在代表大会上,曾推荐过很多候选人,有出身军工系统的将领,有学者,有工人,有宗室子。但朱昭熙在心里逐一否决:这些人要么被现有体系同化,要么缺乏基层实践,没有一个能理解“制度延续性”的真正含义。
她需要的是从根上成长起来的人,既懂生产规律,又能把握制度本质,而这样的人藏在四千万人口里,只能用最笨也最有效的办法去找。
三天后,普查工作在全国铺开。两千名普查员被分配到各个片区,携带统一印制的表格入户登记。
表格设计得极为简洁,除姓名、年龄、性别等基础信息外,技能栏细化到具体工种——农庄的育种员需注明“能识别多少种稻瘟病”,工厂的车床工要填写“最大加工精度”,教师则需记录“年均培训时长”。
在翠南省的白鸽村集体农庄,普查员王芳正在核对第七户的信息。户主是拖拉机手赵铁林,技能等级被定为四级
第314章 人口普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