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国的工厂里,这种“夯实基础”的思路体现得更为具体。同泽钢铁厂投资改造了三条轧钢生产线,将钢板厚度公差从±0.8毫米控制到±0.3毫米;坤泽机械厂引入“分工流水制”,把蒸汽机零件分解为128道工序,每个工人专注于单一环节,废品率下降60%。
全国的度量衡局统一了“毫米”“公斤”“秒”的标准器,定期校准工厂量具,确保“图纸上的1毫米,到成品上还是1毫米”。
普通工人的技能培训也同步跟进。联邦劳动党开办的夜校里,《机械制图》《材料力学基础》《公差与配合》等课程的报名人数激增。
云陇省煤矿的机械维修工王铁山,通过学习,已能看懂复杂的齿轮箱装配图,他在结业考试的时候感慨道:“以前凭手感修机器,现在按图纸调间隙,这才是真本事。”
这种全民性的技术消化,反映在宏观数据上:虞国的工业产品合格率从之前的72%提升至91%,设备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延长了一倍,单位产值的能耗下降23%。
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传承体系,从大学的理论教育,到工厂的师徒传授,再到研究所的持续改进,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
朱昭熙在审阅年度经济报告时,特别关注了“技术扩散速度”指标:蒸汽拖拉机在农庄的普及率达到68%,比上年提高15%;纺织厂的自动织布机使用率92%,工人能熟练处理常见故障。
甚至偏远地区的铁匠铺,也开始采用“标准化模具”锻造农具。这些数据让她确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正在真正落地生根。蒸汽动力、钢铁冶炼、化工基础等主干已枝繁叶茂。
朱昭熙每次视察时,都会在“材料科学”实验室前驻足良久,没办法只有根系扎得足够深,未来的技术之树才能长得足够高。
虞国中央研究所的公告栏上,新贴出的《基础学科进展通报》前围满了人。与以往不同,这份通报没有罗列具体的技术参数,而是用简洁的文字宣布:“经核验,刘敦同志提出的‘运动三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通过重复性验证,相关理论纳入联邦基础科学教材。”
这个消息在科研圈的震动,不亚于一年前武洲行动的公开。自虞国建立以来,无论是蒸汽机的改良还是舰船设计,都遵循着 “经验先行” 的路径,工匠们凭借多年实践总结规律,科学家们则负责将这些规律归纳成可复用的公式。
但这种模式始终存在瓶颈:当遇到从未见过的机械结构或运动状态时,经验便失去了指导意义。
刘敦的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点。他在同泽钢铁厂的机械车间观察了七年,记录了超过两万组数据:从蒸汽锤的打击力度与工件变形的关系,到传送带的速度与齿轮磨损的关联。这些原始记录被整理成厚厚的手稿,堆满了他的办公室。
转折点出现在一次意外。五年前,车间的起重机钢缆断裂,吊起的铸件坠落,砸中地面的同时,旁边的工具台也发生了位移。当时的工程师们将原因归咎于 “钢缆质量缺陷”,刘敦却注意到一个细节:铸件坠落的距离与工具台的位移量之间,似乎存在某种固定比例。
他以此为起点,设计了一系列受控实验。在研究所的力学实验室里,他让不同
第312章 夯实基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