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朱昭熙下发的电报工程建设任务下发,一份来自工业部的报告也落在了朱昭熙的案头。朱昭熙面前的文件袋上贴着红色标签,里面是全国工程建设人口的统计数据。
表格里的数字让朱昭熙也感觉有些力不从心,当前主要建项目共三个,一个是城市建设计划,一个是铁路建设计划,还有一个是有线电报工程建设计划,这些项目共需劳动力一百三十八万,现有工程队伍人员仅有二十一万,缺口达一百一十七万。
34;铁路铺设进度落后计划百分之四十六,城市建筑项目停工率上升至百分之三十五,电报线路更是只因为工人数量不足,迟迟无法启动。34;
工业部长更是每天都在朱昭熙耳边念叨,34;各施工单位都在抢人,云陇省的煤矿甚至派专人守在农庄门口,见人就问愿不愿意去工地,已经引发了农业部门的投诉。34;
计划经济体制下,虞国的劳动力调配向来精准,每个适龄公民都有明确的岗位:工厂工人、农庄村民、学校师生、公职人员,连家庭妇女也被纳入34;互助组34;参与副业生产。这种高度组织化的体系确保了资源高效利用,却也让临时抽调劳动力变得异常困难。
朱昭熙手指轻叩桌面,目光落在电报线路的规划图上。红色线条从坤泽城辐射向全国,连接着矿山、工厂、农庄和军事据点。
这个项目的优先级远超其他工程,信鸽传递信息的效率太低,一份紧急公文从翠南省送到坤泽城,最快也要三天,遇到恶劣天气更是能延误一周。
上个月,云陇省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救援命令通过信鸽传递,等救援队赶到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救援时间。如果当时有电报,至少能多救出二十名矿工。
朱昭熙对于电报线路铺设的急切性,可谓是相当重视,电报线路必须加快。在她看来这不仅是通讯问题,而是关乎整个国家应急响应能力的基础工程。
问题回到原点:人从哪里来?
有人提议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被朱昭熙直接否决:34;现行的十小时工作制已经是极限,再延长会导致事故率上升。去年钢铁厂的统计显示,连续工作超过十二小时的工人,操作失误率会增加三倍。34;
也有人建议征召退休工人和未成年人,同样被否决。退休制度是虞国社会保障的基石,随意打破会动摇民心;未成年人则有义务教育法保护,任何单位不得录用童工。
内部挖潜已经不可能了。只能从外部想办法。朱昭熙命令外交部起草一份照会,向大明联邦各国通报虞国的需求。
说虞国需要高达百万临时工程建设人员,参与铁路、电报和城市建设,工期两年,待遇按虞国工人标准发放:月薪五千五百元,包食宿,工伤有全额赔偿,期满可获得一笔返乡安置费。34;
这个决定让所有虞国高层都感到意外。虞国自成立以来,虽然是移民国家,但近三十年来已经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从未大规模引进外国劳动力。
这些人不了解虞国的制度,万一有人趁机搞破坏,或者传播反社会主义言论,那可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nb
第303章 人口缺口[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