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六大强国的首领们在敲定联邦事务总理的权限框架后,仍然没有离开。朱昭熙在玄中城的私人官邸的书房当中,朱昭熙和朱祁钧、朱祁锂、朱祁铸、朱奠培、朱祁镛六人小聚。
     这间书房陈设极简,除了满墙的典籍,只有一张长案和六把木椅,连茶具都是最普通的白瓷,与众人的身份显得有些违和。但大家对于这间书房并没有什么意见朱家人对于勤俭节约,那是当成终身的事来办的。
     朱昭熙亲手煮茶,沸水注入茶壶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她的动作不疾不徐,将茶汤分入六个茶杯,推到各人面前。“尝尝看,这是虞国云陇省的新茶,去年雨水足,味道比往年醇些。”
     朱祁钧端起茶杯,浅啜一口,点头道:“是不错。虞国的茶田管理得越来越精细了,这还是从明国迁种过去的茶株呢,现在又被咱们引了回来,在明国试种了三年,始终差些滋味。”
     他口中的“试种”,是指明国去年在江南推行的“经济作物改良计划”,试图将虞国的茶叶、棉花品种引入本土,却因土壤适配问题收效甚微。
     朱祁锂接过话头:“农业讲究‘土法与新法结合。越国的稻田去年用了虞国的化肥,亩产提了两成,但虫害也多了,最后还是得靠老农的法子配药。”
     他说的是越国推广化学肥料时遇到的波折,新式肥料虽能增产,却破坏了稻田的生态平衡,最终不得不恢复传统的“稻鸭共生”模式,才稳住收成。
     朱祁铸放下茶杯,指尖在案上轻轻敲击:“这倒和扬国的科举改革有些像。添了算学、海商法,却发现考生连弟子规都背不全了,只得再把经书占比提回去一成。”
     扬国的科举调整曾引发争议,保守派认为舍本逐末,改革派则主张与时俱进,最终在朱祁铸的主导下达成了平衡:经书仍是扬国的精神内核,但实用科目占比不得低于六成。
     朱奠培一直没说话,这时才开口:“宁国接管夏国旧地后,也遇到类似的事。那些被云瑗留下来想要投机倒把的商人习惯了自由通商,突然要按宁国的税法缴税,闹了三个月才平息。
     后来发现,还是得让他们自己推个代表出来议价,官府只定个总数,反倒顺了。”他说的是宁国对夏国旧地的治理策略,放弃直接照搬本土制度,转而采取“总量控制、自主分配”的弹性模式,才化解了商民抵触。
     朱祁镛笑了笑:“洪州的牧民更直接。去年推行定居放牧,他们嫌圈地太小,直接把栅栏拆了。最后没办法,改成‘夏季轮牧、冬季定居,才算没闹起来。”
     洪州的畜牧业改革本想效仿虞国的“集约化养殖”,却忽略了牧民世代延续的游牧习惯,最终的妥协方案反而让牲畜存活率提高了一成。
     几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话题从农业、科举、税收转到了更具体的琐事上:朱祁钧提到明国工匠仿制虞国机床时,因尺寸误差返工了三次。
     朱祁锂说起越国议会里,贵族与商人代表为关税税率吵了整整一天

第294章 联邦未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