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资本家守则》在各地执行时却遭遇诸多阻碍。在越国丝绸产区,部分工坊主认为繁复的洽谈礼仪耽误商机,私下仍沿用 “快刀斩乱麻” 的谈判方式;宁国的钱庄老板则对 “三查三验” 原则阳奉阴违,为追求高利息,向信用存疑的商人放贷,导致坏账率激增。
面对这些问题,洪州共和国的商业联合会率先做出调整,将守则精简为 “核心十则”,保留关键条款,简化形式流程;越国则设立 “商业礼仪督导员”,由德高望重的老商贾担任,定期巡查工坊与商铺,对违规者处以罚款或取消商会会员资格。
资本家们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们将目光投向阶层塑造,试图构建新的贵族体系。在洪州共和国,五皇轮流执政的政治生态下,商业家族通过联姻、参股等方式,与皇室财团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越国,新兴资产阶级代表通过议会席位,逐步影响政策走向。
扬国、明国、宁国推行皇室资本垄断,在这些资本家们的眼里,在本质上那些皇室同样属于资本家阶层,出于维护阶层形象的考量,根本不可能反对商业阶层的自我提升。
后面经过他们这些人如同儒家一样的慢慢影响,迟早有一天,那些皇室还是会按照资本家们编写的经典和行事准则来行动。
对虞国,资本家们有着自己的解读。在他们眼中,朱昭熙虽然以雷霆手段打击民间资本,推行国有化,但本质上与扬国、明国、宁国没有太大的差别。同样是以国家垄断资本替代民间资本的那些手段。
他们将虞国中央政府比作庞大财团,认为朱昭熙及其官僚集团迟早会被国家利益诱惑,走向资本瓜分的老路。即便朱昭熙高喊 “虞国属于全体国民”,在资本家们看来,不过是统治的话术,难以撼动人性对利益的追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更有甚者生出奇特设想。部分资本家私下讨论,待朱昭熙百年之后,将其尊为资本家时代的至圣先师,和孔庙一样,为朱昭熙设立庙宇。
这可不是什么不切实际的想法,凭借着“资本家” 这一命名,以及朱昭熙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她便当之无愧。
随着理论体系与行为规范的完善,资本家阶层开始谋求政治话语权。在洪州共和国、越国以及各小国当中,商业代表联名提出《商业权益保障法案》,要求降低关税、规范税收、保障私有财产。
在民间,他们资助文人墨客撰写文章,宣扬商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试图改变社会舆论导向。
然而,资本家们的行动并非一帆风顺。在虞国,监察委员会密切关注商业阶层动向,对任何试图操纵舆论、干预政策的行为严惩不贷。
在越国,土地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贵族们以《农业保护法》抵制商业扩张;在扬国,皇室财团忌惮民间资本做大,暗中出台限制政策,打压商业家族。
面对困境,资本家阶层并未退缩。他们通过跨国商会加强联系,共享资源、互通有无;在内部,不断完善传承制度,培养家族接班人,确保商业帝国的延续,他们坚信,儒家在过去的两千多年,是国家的统治思想,可是未来的两千多年属于资本家。
喜欢。
第226章 资本家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