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也只好坐到台阶的另一边也休息起来。
     正是农历七月的天气。
     暑热难耐。
     两人等了一会儿,秦氏就开始冒汗。
     她拿袖子抹了抹额头的汗,不一会儿汗渍在葛布材质的衣料上留下一小块灰色印记。
     再看姜淮,也并不着急,心平气和的闭着眼坐在那里。
     秦氏将包袱放在一旁,放松全身心,打算好好睡一觉。
     没想到,就听门后,“吱呀”一声,大门打开了。
     就见刚才那个门童再次走了出来。
     “我们夫子快下学了,二位请随我进来!”门童躬着腰,右手抬起,作出一个恭敬的请的姿势。
     秦氏见状随着姜淮进去。
     等走进去。
     姜淮就见堂下坐着一个白胡子老头儿。
     正右手持书,左手拿着戒尺,摇头晃脑的跟底下的学子讲着什么。
     姜淮又在门外看了会儿。
     这夫子年龄很大,但身形清瘦,虽月白长衫显旧却洗得笔挺。
     更显风骨嶙峋。
     他虽样貌慈祥,眉宇间又有一股严厉,让人望而生畏。
     不知为什么,这夫子还偏偏生出一种上位者的气势。
     让人有些胆寒。
     姜淮又朝朝学室里看了看,这里的学生大的有十七八岁,小的有五六岁。
     按照姜淮十五岁的年龄,其实算大的。
     他们正念着四书。
     只见那夫子右手执书,枯瘦的手指在书页上划过,“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谁来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众人思索了一会儿。
     之后就见学堂底下一个头戴蓝色儒巾的学子站起身道,“夫子,这句话说的是,由真诚而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明白道理而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的教育。
     真诚自然会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真诚。这里的“自”指由哪里,“明”指明白。”
     李夫子点点头,“说的不错,谁还有见解?”
     之后又一个穿着青布长衫的学子站起身道,“《中庸》说,天命之谓性,人性来自于上天的赋予,而真诚乃是“天之道”。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明”的过程,理解人性完善的过程,就叫做“自诚明,谓之性”。这个过程也就是“率性之谓道。”
     夫子再次点点头,“还有谁有别的观点?”
     这时,一旁的姜淮适时上前道,“《中庸》又说“修道之谓教”,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能够坚持这样做的人,就是“诚之者”。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明”的过程,就叫做“自明诚,谓之教”。无论是天性使之诚,还是后天人为教育使之诚,只要做到了真诚,二者也就合一了。所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又一种表达....”
     夫子听完点点头,当即抬头看向姜淮。
     姜淮当即拱手躬身上前拜见道,“学生姜淮,拜见夫子。”
     李夫子听完,当即放下书本和戒尺。
     一撩袍子,捋了捋胡须,衣襟轻晃的缓步走来。
     他边走边回头对学室里那些学生道,“背《中庸》第五则,等下我来抽查!”
     刚刚那些还好奇望向姜淮吃瓜的学生们,也不敢再浪费时间了,都当即全部回过头,拿出书本开始抑扬顿挫的背诵起来。
    喜欢。
  

第8章 入学[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