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20章 倒腾[1/2页]

且隋 玄武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厩库律》,便是司农寺执掌并制定的管理法规。
     此律,用以对全国仓储的日常使用、管理、权责,进行规范和监督。
     所以,大隋天下粮仓,是双轨制管理。
     杨子灿是京兆尹、雍州总管府大总管、兵部左侍郎、卫王,但也从理论上管不到大隋仓廪这块儿的事情。
     可是,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
     大隋现在是啥情况?
     不说京兆尹这等级别,就是雍州总管府大总管这样的存在,分分钟可以让一个官员滚蛋!
     再说了,李孝常自己也说了,这永丰仓在多种角色中,还有一项是军仓!
     军仓!
     现在的杨子灿,可不仅仅是一个牧民官,而且是手握军权的兵部左侍郎,是骁果卫大将军,还是个皇亲国戚的卫王爷!
     以大兴城为中心的整个大隋关中、西北、西南,军事上的事情都是他说了算!
     如果镇守大兴城的越王杨侗是个最高符号,那杨子灿就是实实在在的实权土皇帝!
     军,政,谁不听他的?!
     现在广皇帝被“弑”,眼见着就是皇太孙杨侑的天下,那这和杨侑就像父子一样关系的杨子灿,还能差得了?
     去年关中大旱,就是杨子灿力谏言,让早就在开皇十四年正式转为军仓的永丰仓,再次放粮,赈济关中百姓!
     所以,永丰仓,军仓,杨子灿也能做主,进出自由!
     “现在,放粮到现在,还有多少存粮?”
     阿布打断滔滔不绝的李孝常,突然问道。
     “呃——,这个,”
     李孝常一愕,连忙一招手。
     一个仓曹递过来一个小小的卷轴,这应该是记录大数据的账薄。
     李孝常装作认真地打开卷轴,看了看,说道:
     “禀卫王,去年至今,永丰仓共出赈济粮一百五十万石,加上潼关、附近县官员禄米支出,存八百另一万石。”
     “不过漕粮转用输入,如今总储粮还是九百五十五万石。至于绢绸的情况是……”
     “这个绢绸,不必细说了!”
     “军情紧蹙,我只是来看看咱们关中一带军粮的储备情况。”
     阿布见李孝常还要悉数将永丰仓中的其他储备说完,忙出言阻止。
     “对了,潼关那边,新近要调出一大部分积存此处的军备,届时兵部和政事堂会有文书到达。”
     “到时候李大人可要嘱咐手下人,仔细核对,且末除了差错!”
     “卫王放心,下官定当尽心协力,为贺娄大将军办好此事!”
     李孝常连口答应。
     但眼角中闪烁的光芒,却让阿布全都收入眼底。
     这家伙,有故事啊!
     接下来,阿布一一视察了仓中满仓的情况,另外将军仓中的武备储备也进行了详细的查看。
     一番下来,心中便放了心。
     看来,不管这李孝常现在心属何方,但这仓监的工作还是做得很扎实,并没有瞒报苟且的事情。
     李渊叛乱已起,大军直奔关中而来,这为数不多的临近仓城,可是左右趋势的战略要地。
     所以,一点儿也不能出问题。
     所以,看完储备的情况,阿布有观摩了永丰仓守卫的情况。
     演武、消防、楼哨、警戒、出入……
     连续两天,阿布都是在永丰仓中度过,
     而李孝常,也寸步不离地陪伴在他的身边,既像是讨好,又像是监视。
     阿布浑不在意,似乎很享受李孝常等人的左右奉承……
     第三天,就当阿布准备完结视察永丰仓的档口,一道来自洛阳的诏令打断了他准备前往潼关的行程。
     这道发自政事堂、尚书省度支部、司农寺的联合公文,是发给天下六大粮仓仓监的。
     原来,伴随着年底年底将至,尚书省需要为明年初的大朝上计做准备。
     所以要求各仓仓令仓监,带齐账簿副本,前往洛阳,与度支部、司农寺有司计议,共同制定明年初仓廪上计薄。
     这个,却不是特例。
     按照大隋以往的习惯,每到十月至第二年一月,都是各级各部主官最忙碌的时候。
     大家都在忙一件事情,就是准备下年初的大朝上计。
     届时,政、军两道各级主官,都得逐级上计。
     就像李孝常,身兼两职。
     从政府角度来说,特需要向上计京兆府尹上计。
     而从仓廪角度来说,又需要向尚书省度支部和司农寺上计。
     再比如,杨子灿做为京兆尹,需要直接在元日大朝会上向皇帝上计。
     同样,他做为雍州总管府大总管。除了地下的各郡太守、通守向他上计之外,同时还要和各郡太守们一起,共同参加大朝会向皇帝上计……
     呵呵!
     这,就是大隋的上计制度,非常相似于阿布前世的流行于世的逐级述职评议制度。
     李孝常,身兼两个跨度很大的职务,自然是分身乏术。
     于是连忙找到正准备动身的阿布,向其说明情况。
     李孝常言明,自己此去东京开会,自然参加不了十月底在长安县举行的京兆郡内上计大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无妨,东京的事情要紧,就按照以往,让郡丞张德仁上计则可。”
     说完,就想离开。
     不过,这时却被李孝常拦住。
     “府尹大人留步,这里还有度支部和司农寺发给你的一道文书呢!”
     “啊?还有我的?”
     阿布诧异地停下脚步。
     “怎么发到此处?没有送到大兴城?”
     阿布疑惑地接过拿到绯色的卷轴。
     打开一看,果然是都之都和司农寺共同署印,发给杨子灿的公文。
     因为此文涉及到永丰仓,所以先发给仓监李孝常,再由李孝常转交京兆府尹杨子灿。
     啥事?
     代管!
     代管啥?
     永丰仓!
     为啥?
     因为仓监李孝常,要前往洛阳述职,和有关司隶官员编纂上计薄,而且时间再短也要三个月。
     这么长的时间里,永丰仓不能缺乏拿事之人。
     若在太平的年月,有仓丞在,自是可以代替一段时间。
     可现在是啥年月?
     李渊的大军,已经开始南下,虽说不一定会达到京兆郡,可以谁也不敢担保。
     另外,这期间还有不少潼关军备调转的事情,绝对需要相当人物坐镇。
     谁最合适?
     当然是京兆府尹杨子灿。
     这家话身兼数职,但也是虱子

第220章 倒腾[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