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43章 沈香甲煎为庭燎[2/2页]

且隋 玄武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这个时代的贵族大臣,尽管文学教育都不差,但是对于诗词歌赋。还没有像前朝那样都有深刻的造诣。
     立国才二三十年,许多文化的基因,才刚刚开始复苏。
     所以,这诗歌的水平,就显得参差不齐,整体上欠佳。
     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文坛繁复侈靡之风,仍然不减。
     很少像广皇帝那般,有一股天然、朴实、豪迈、清新之风。
     ……
     在众多的诗词中,倒是有几个年轻人的诗,脱颖而出,获得一致好评。
     一个是唐国公的二儿子,李二郎。
     他的诗是这样: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阿布也被逼抄了一首,是李义山的诗。
     “消息东郊木帝回,宫中行乐有新梅。沈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
     “遥望露盘疑是月,远闻鼍鼓欲惊雷。昭阳第一倾城客,不踏金莲不肯来。”
     这诗一出来,不仅众人皆赞,就连自己的老婆温璇和迷妹子杨吉儿的眼中,也是神采飞动、眼波流转。
     后来,一个姓杜的小官僚也出了一首好诗。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熏天。”
     “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
     阿布一听,大为吃惊。
     这不是杜子美他祖父杜审言的那首《守岁侍宴应制》么?
     阿布问身旁的高士廉这人是谁,高老头捻须想了一会说:
     “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孝义驿杜甫。”
     啊?
     那杜审言呢?
     杜甫不是晚唐的吗,怎么现在就出现了?
     时间序列,变了!
     阿布的心里,立马变得沉甸甸的。
     果然,当原来历史中另一位大人物李治的《守岁》,也被一位叫朱彪的年轻胖子吟出来后,阿布就知道,这个时代已完全与昨日不同。
     “今宵冬律尽,来朝丽景新。花馀凝地雪,条含暖吹分。”
     “绶吐芽犹嫩,冰台已镂津。薄红梅?冷,浅绿柳轻春。送迎交两节……”
     ……
     “南渡轻冰解渭桥,东方树色起招摇……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鬼子乱驱妖。宜将岁酒调神药,圣祚千春万国朝。”
     ……
     诗都是好诗,但阿布已经感觉淡然无味。
     未知,意味着变数。
     变数,就是失控!
     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
     燃巨烛,燎沉檀。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
     太常寺卿和他的手下一众官吏,今晚最忙。
     他们指挥数千皇家歌舞乐团的帅哥美女,在承乾殿前,正在进行盛大的“傩舞”表演。
     一位男童,戴着狰狞的假面,红黑衣裤。
     他敲击着羊皮鼓胡旋跳跃,宛若灵异……
     这孩子,是今晚的领舞,周围的群舞,都是他的陪衬。
     他飘逸、灵动、鬼魅、恐怖,却又震慑人心……
     巨大的蜡烛,熏熏燃烧的香木……
     暗夜如昼。
     皇帝,嫔妃,皇子,皇女,皇孙……
     皇亲,国戚,重臣,外宾,女眷,贵子……
     他们手持酒杯,里面是椒柏酒……
     他们或在殿内阔谈,或者凭栏观舞……
     歌舞,诗文,美酒,功德。
     香烟之外的霄汉和明月,以及挥散不尽的寒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年糕、饺子、糍粑、汤圆……
     荷包蛋、大肉九、全鱼、福橘……
     瓜果、花生、瓜子、香茗……
     数不尽的美味肴馔……
     新旧年交替的时候,粟末地特供的黑牌爆竹和烟火,临空炸响……
     火树银花不夜天,今宵尽兴不归眠。
     大隋春晚,尽欢!
     第二天,不得不早起的阿布全家五口,睡眼惺忪地端坐在主房厅堂正中。
     粟末地来的所有人员,将前后院子拥挤得满满当当的。
     刚才,所有人隆重地在德叔的指挥下,祭拜了祖宗。
     并,遥对东北,向远在粟末地的亲人们叩头拜年。
     这会儿,需要给大家发红包,又叫压岁钱。
     粟末地的压岁钱,是特制的金币、银币。
     另外,为了便于大家出门购物,阿布还给大家准备了一吊或半吊钱,同时将俸例钱也一并发给大家。
     每一个人,都是穿着最喜庆的衣服,上前给阿布和其他主子们磕头拜年。
     这时候磕头拜年,是一个非常正式的礼节。
     向长辈、主子们拜,绝对没有什么有伤尊严的的感慨。
     这是一种忠诚、守信、敬重、端严的表达方式。
     府中的人们,一下子得到这么多钱,自然是高兴得欢天喜地。
     他们会将大量的钱存到自家亨德利商行的柜坊里面,只留下这十五六天够花销的就行了。
     柜坊,是什么东西?
     柜坊,由邸店衍生而出。
     这时候大隋虽然铜币匮乏,但由于海上贸易和丝绸之路范围的拓展和蓬勃发展,商旅客乘剧增,其中的商机也随之突显。
     客栈,商行、酒店、货铺、食肆等行业,数不胜数。
     商业的发达,让钱财物帛在远程运输的贸易链上变得问题极大!
     商人们,急需一个类可以寄存收取的机构,来解决钱财运输的矛盾和风险。
     所以,邸店便应时而生。
     邸店,满足了大部分客商积存货物钱财的需求。
     这其中,柜坊的生意显得非常独特而便利。
     柜坊,专门经营钱币和贵重物品的存放与借贷业务,是从酒店旧有业务中分离而出。
     最后,伴随着市场需求猛增,很快发展成为一个单独的早期信贷分支机构。
     柜坊的经营模式,同钱庄、当铺有些相似,但又完全不同。
     它不以当朝政府的意志为根本,代表着整个社向前发展的大趋势。
     后来,随着借贷方式的一点点完善,官方的势力开始介入。
     柜坊经营钱币、贵重物品存放,以及借贷的流程等,都有了政府信用的背景。
     比如,收取存放物品,需要从官署开具相应的证明,才能够从柜坊中取出相应的钱物。
     这似乎和阿布前世的银行差不多!
     但实际上差远了!
     虽然因为有了官方的背书而让存取有了保障度和信誉度,但柜坊的时代局限性,让它不可避免地占据了更多的利益和主动权。
     就像这时柜坊的借贷利息,常常能高达四成利左右。
     这是一桩巨赚不亏的生意。
    喜欢。
  

第243章 沈香甲煎为庭燎[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