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94章 归投,从新丁开始[1/2页]

且隋 玄武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义仓不义,国仓无旨?”
     “何解?”
     半天只是微闭着双眼,聆听二人对话的觉醒法师,突然问道。
     “义仓,本是以赈灾自助为其目的,实为善政,早年间也帮助了许多歉收或受难的人。”
     “然自开皇十五年始,义仓便由当社民间自行管理,改为由州或县管理。义仓粮食,也由劝募变成定额征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
     程知节的语气,变得有些不平。
     “然后呢?别急,喝口茶,慢慢说。”
     觉醒法师说道。
     阿布也点点头,又和程知节一起,同时端起各自的茶杯喝了一口。
     “可是,这样一来,义仓的管理和支配,便属于官方了。仓库贮粮,也不再是公义劝课,而是变为强制征收。”
     “这也罢了!其实最大之弊,却是将原来的自救,变为官救,义仓之灵活、及时、准确、可靠,大为消解。”
     “而自从有了官府介入,义仓相关官吏,便开始上下其手,贪污挪用,中饱私囊,使得义仓,多有亏空!”
     程知节愤愤不平的说完,脸色怒色难消,通红一片。
     “的确如此啊!”
     “据我所知,即便开仓赈灾,义仓所用之粮,也多是发霉变质者,即所谓先给杂种及远年粟者。”
     “义仓之义,自此荡然无存矣!”
     阿布契郎的搜影,遍及大隋各地,这些消息自然是了如指掌。
     “杨公子,您这也知道?”
     程知节听了,不免大感意外。
     锦衣玉食的贵公子不需要知道这些,自家破落之前自己就是不知稼穑之徒。
     “呵呵,程兄莫不以为我只懂风花雪月、提笼架鸟吧?”
     阿布笑着说道。
     程知节有点不好意思,其实他心里的确是这样想的。
     “好皮囊的公子哥,难道不都是如此过?”
     所以,只好用一双歉疚而疑惑的眼睛望着阿布。
     “不仅我知道这点,我还知道程兄方才所说国仓无旨之意!”
     “哦?”
     “真的?”
     程知节和觉醒大师被阿布的话成功吸引,便仔细听他如何说。
     “义仓之设的初衷,乃是应对小灾小难的不时之虞!”
     “大灾之时,仅仅靠义仓之粮布,往往是不够的,实为杯水车薪。否则,其灾非大而小。”
     “大灾之时,加上刚才程兄所言义仓之不义,仓内那点粮食布帛是不足敷用的。”
     “所以,每至大灾,当地国仓亦必及时开仓,以弥补义仓自助赈济之不足,方为至理!”
     “然则今日之律,若国库粮仓要开,需持有皇帝明昭敕令才可。”
     “无敕而私开粮仓者,以盗和逆论处。罪者,斩首,弃市,籍没其家。”
     “于是乎,灾情烈烈,然敕令不到,官吏畏惧严刑峻法,奈何?”
     “可往往等皇帝的圣旨到了,受灾之民已饿病冻死二三,逃之六七!”
     “余下灾民,无粮可食,自然是投向有粮无灾之地,这便是所谓流民之所以流也!”
     “然,无灾处,有粮乎?有粮处,可食乎?”
     “等民间浮粮殆尽,何如?饿殍遍地,民不聊生。”
     “义仓不义,国仓无旨!然后,民乱矣!民苦如是,痛惜!”
     阿布的一席话,透彻,入理。
     让觉醒法师和程知节两人,听得连连叹息,心中亦是佩服无比。
     这番话,不仅说出了国仓无旨的来由,还说出了其危害和遗患,更表达的对老百姓遭遇的深深惋惜。
     其实,阿布还没说一点。
     即使到了前世历史的煌煌大唐,关于义仓和国仓的赈灾开放权,都牢牢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
     地方,无权便宜行事!
     史书上,尽管李二郎每每提及大隋义仓、国仓的积弊,骂得非常欢,但他也是一丘之貉!
     为什么?
     皇权,家国天下一体的私心!
     古代的粮秣,是天然的军资武备,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也。
     就是李二郎再标榜贤明,但他处于维护自己的统治,也不敢也不能对流民朋友大开粮门,那是作死啊!
     乌鸦笑猪黑!呵呵!
     所以说,看一个人,不能仅仅只看书面和嘴上怎么说,要看他的具体行动。
     这也是为何阿布一穿越,就“大搞良田基本建设,深挖洞,广积粮,民存浮粮”了。
     民有食,浮粮足,天下方安。
     大中国的老百姓,肚子饱了,最好管理!
     这也是为何前世总说,大中国的老百姓,是天底下最好的公民!
     “那世子现在引流民入东北,既是解灾民之难,也是解了大隋的眼前之祸啊!”
     觉醒大师不由得脱口说道。
     “什么?”
     “这移民实边之策,是杨公子一力所倡?”
     程知节急问。
     阿布契郎也不掩饰,颔首点头承认。
     程知节大吃一惊。
     想不到自己万里来边,其始作俑者,竟然是面前这个,看着比自己年纪还小的帅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天灾人祸,百姓何辜?”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吾之所为,怎可能全解民之倒悬?”
     “引流民入边,只是稍微缓解部分灾民之苦罢了。”
     “更何况,就如方才吾与觉醒大师所言,自有我壮大实力以备大变之局的私心!”
     阿布坦荡直言,毫不掩饰。
     “大丈夫,当如是!”
     “杨校尉,真天下之福也!请受我一拜!”
     程知节腾的一下,由坐变为跪立,双手合抱,天揖礼。
     这个天揖礼做得扎实。
     在礼节形式上,已经远远不是天揖礼那般了。
     为何?
     天揖礼本是站着做弯腰九十度,不失人之顶天立地的独立性格。
     那现在程知节是跪坐,这是礼仪中的几个状态?
     按照《周礼》九拜之仪,他这就是以首至地的一稽首也。
     稽首,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程知节,现在可不就是如此这般!
     觉醒大师微微一怔。
     然后便已释然,接着是捻须一笑,只听他口中唱曰: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这话,出自《金刚经》,说的是皈依。
     何解?
     皈依,就是归投依靠。
     皈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归是回转,或是归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
     凡是回转依靠,或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皈依。
     觉醒法师说的法理,但深层意思,却是说程知节这是归投阿布契郎。
     阿布契郎看着拜伏在地的程知节,沉默片刻。
     他并没有立刻上前扶起他,而是温言问道:
     “选我之路,必是艰苦。”
     “富贵或可有,但在人后。如此,可愿?”
     “你可要想好了。如果没有,也可以慢慢回去想,等想好了再来找我不迟!”
     “君如日月,吾为星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程知节俯首于地,大声说道。
     ……
     是啊,程知节就这样快速地的投效了阿布契郎。
     短吗?
     的确很短。
     但有那么几句话,总如硬玉盘空,响彻在程知节的脑海中。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
     “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智者善谋,不如当时。”
     程知节,尽管现在才二十二岁,但他也是一个清醒的智者,一颗冉冉升起的未来智将将星。
     重影大营的人,最近在暴增。
     但都是新来的清一色学员兵。
     什么是学员兵?
     现在的重影军战士,在正式成为一名重影战士之前,都得经过长短不一的军校学习

第194章 归投,从新丁开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