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36章 鼓吹之矛[1/2页]

且隋 玄武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现在的重影、灰影、搜影,以及刚刚建立的小政府,需要思想建设吗?
     当然需要。
     即使现在人少地盘小,但并不能说内部不存在问题和危机。
     阿布必须要解决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那就是,自己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一群什么样的民众?
     一支什么样的部队?
     一个什么样的政府?
     一个什么样的自己?
     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解决这四者之间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是谁的部队?
     它是谁的政府?
     他们又是谁的民众?
     自己需要扮演什么角色?
     那,他们都是阿布契郎的吗?
     是,也不是。
     按照古代军队、政府建立的原则,谁掏钱、谁主导、谁是老大,就是谁的。
     这话,没毛病!
     但是,这些都是阿布的私有财产吗?
     不,阿布绝不愿意是这样。
     为一人服务、将天下视作玩物,绝对不是阿布穿越之后的人生梦想。
     那,他们是粟末部的?是粟末地上所有老百姓的?还是天下人的?
     如果是更多人、甚至是天下人的,那谁又能代表这天下人使用他们?又以何种方式保证他们最终不会成为某个人的私器?
     这似乎又让阿布卷入到关于制度、机制、社会、民意的巨大漩涡中去了……
     头大的阿布,是仅靠自己,是根本无法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的。
     或许,这就是穿越之后基于现实的理想困境。
     在游牧方式、农耕方式交错的时代,在奴隶经济和封建经济媾和的时代、在部落文明和大国文明并存的时代,阿布的确想多了。
     但也不能不想、不得不想。
     想不清,就索性暂时放下。
     接下来的几天,阿布密集地召开年前的重要会议。
     在军中,大力推动学习重影军法典和军操典的活动。
     最值得一提的是,成立巫医曹制度。
     巫医,就是神巫和医生。
     在这个年代,巫和医是共生和混同的概念。
     在军队和社会中,巫医起着治疗、占卜、引导、纾解、安慰的重要作用。
     他们是人精神崩溃前的最后一道屏障!
     阿布特设巫医曹,就是将巫医在军中和社会的作用继续放大。
     让他们不仅治病占卜,而且要肩负起军中和社会中,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
     为此,经过和犯过色病的苏大嘴仔细商议,很快形成了系统的巫医曹文件。
     上报军务院讨论修订,再提交中枢省审议颁布。
     军中巫医曹制度,就是将巫医,做为军中固定的构成单元。
     将其作用放大,位置提高。
     在幕僚中设置巫医大曹,位列参谋长之下,军法长之上。
     每一军、每一团、每一大队、中队、小队,各设巫医曹若干,位置同上。
     他们的职责,除了原本的,特别加重了对各所属团队的思想建设、管理工作。
     并且,他们有权会同各级军法官、和阿布独属的灰影军内监,对所有军中将士,进行思想教育和监督。
     值得一提的是,这巫医曹,不受本级军事主官节制,直属阿布契郎。
     重影的思想建设,阿布亲自抓。
     重影的军事编制,结合隋制和突厥之制之后,又加入了阿布的想法。
     每小队十人,各设小队长一名。
     每一百人的十个小队为一中队,设立一名中队长。
     每一千人的十个中队为一大队,设立一个大队长。
     四个大队,为一团,皆为骑兵。
     在上,就是军。
     到了“军”这个层级,就是步兵跟骑兵混合。
     一个标准的”军“,是由四个“团”,以及八千步兵组成。
     步兵和骑兵编制不完全一样。
     步兵,八个大队。
     两个大队为一团,共四团。
     每军,设大将、中将各一人;团有团将一人,其铠胄、缨拂、旗幡每团异色。
     巫医曹,各列均备,设三五人不等,治病疏导、承诏慰抚、思想灌输、监督军风等,不受大将节制。
     其辎重、散兵等,亦为四团。使步兵挟之而行,进止立营,皆依据次序仪法而行。
     补齐了思想建设这个短板,阿布感觉自己的呼吸,都顺畅多了。
     军事命令和军事法律,有过于刚硬的短板。
     现在,终于有一个渠道,通过走群众路线的方法,达到军事战略上统一的目的。
     严而不教,易生对立和矛盾。
     阿布,可一点也不想要萧墙之祸。
     还有三天,就要到正月初一了。
     阿布准备举办自己穿越以来最盛大的一次除夕晚会。
     去年这个时候,刚刚和高句丽止息干戈,阿妈和娥渡丽尚在陀太峪,自己带出来七八百口重影种子,杨柳湖还是日渐没落……
     去年的除夕夜,记忆犹新,有点寒酸。
     杨柳湖,大红灯笼,跳舞唱歌,除了第一届集体婚礼还有点样子,就啥也没有了。
     陀太峪,喝酒、吃肉、篝火、舞蹈、守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平冈川,双喜临门,小郡主眼睛亮了,聘定下了……
     王都城,强颜欢笑的高大元,被血洗案煎熬……
     今年的除夕晚会,怎么过?
     今非昔比。
     今年,可谓是人才济济。
     搜影,在这之中可,可谓功劳不小。
     在从那些中原地区采买回来的女子中,在从那些不断逃难过来的室韦人中,甚至是那些随着商队来到粟末地讨生活的流浪者中……
     其中,多有不乏身怀绝技、能歌善舞之辈。
     草原歌手、中原女讴者、中原舞者、中原乐者、萨珊杂技艺人……
     十月份的时候,搜影竟然从中原建康一带,弄来了前朝一整支流落民间的清商署小团体,清月坊。
     虽然这些男女,年龄都有点大,颜色有点衰,但贵在人家系统完整、组织严谨。
     也不知在强大的大隋管理之下,这帮人在民间,又是如何苟延残喘、存在下来的?
     阿布大喜。
     有了正规的组织,一切都好办。
     阿布会同礼部的老大狐,亲自接见了这个叫清乐坊的班主,清月散人。
     听了这位都快五十岁的老女人一番话,阿布才明白,这清商署的来头还不小。
     清商署,是曹魏时期的俗乐舞机构。
     乐官名为清商令,属于光禄勋领导。
     清商署下属好多分支,有俗乐舞、鼓吹乐、杂技戏、俳优戏、俗讲书等。
     他们这帮人,原是前朝清商署中的一支俗乐舞班子。
     可在前朝楼崩塌之后,她们这帮人中,除了那些年轻貌美的被新朝带去了长安,余下的都被无情遣散。
     可这些在籍的乐人,除了会点乐舞歌戏,其他的全无度日的技能傍身,再加上年老色衰,生活异常困顿。
     无奈之下,于是又自发团聚在一起。
     组成了一个流落四处的清月坊,专门游走于寺庙、商埠之地,靠卖艺为生。
     好在文帝的新政并不严苛,终留给了这批被时代抛弃的流落艺人,一丝机会

第136章 鼓吹之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