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繁荣景象是因为倭寇占领沪上华界后,公共租界和高卢租界因暂未被倭寇接管,成为战火中的“孤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战时经济与社会生态。
因银行和游资涌入,孤岛金融与商业取得爆炸式增长?。
华界沦陷后,江浙财阀、民族资本家将资金转移至租界,1938年上海银行总数激增至200余家,远超战前水平?。
由于法币贬值,外汇和黄金投机盛行,外滩银行区日夜繁忙。
孤岛内百货公司与奢侈品消费?暴涨。
金陵路的四大百货公司(永安、先施、新新、大新)生意火爆,永安公司1939年日营业额突破百万法币,化妆品、进口手表、高档洋货供不应求?。
孤岛黑市与投机市场应运而生。
由于倭寇封锁,物资紧缺催生了庞大的黑市经济。
外汇、黄金、棉纱、西药、汽油等成为热门投机商品,川蜀路一带的“黄牛”市场日夜交易不息?。
?形成了“孤岛工业”的黄金期?。
由于倭寇尚未完全控制租界,民族工业得以喘息。
19381940年,租界内新增工厂2000余家,纺织、橡胶、五金等行业短暂复苏,部分产品甚至出口东南亚?。
但因由于原料受限,工厂转向生产奢侈品(如化妆品、香烟)或战时必需品(如纱布、药品),而非重工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与此同时,孤岛娱乐业的实现了空前繁荣?。
?舞厅、赌场与夜生活?,促成沪上成为“东方不夜城”,百乐门、仙乐斯等舞厅夜夜爆满,舞女数量激增至3000余人?。
跑马厅、回力球场等赌博场所日进斗金,富豪一掷千金,而难民则在街头挣扎求生。
?电影与戏剧却形成了孤岛特殊的黄金时代?。
由于好莱坞影片进口受阻,本土电影业迎来高峰。
19381941年,“孤岛电影”产量激增,周璇、阮玲玉等明星走红,同时话剧界(如《夜上海》)以隐晦方式表达抗战情绪?。
?出版与新闻业十分的活跃?。报刊杂志激增?。
由于租界言论相对自由,1938年后上海报刊数量猛增,如《译报》《文汇报》等利用外电报道真实战况,而倭伪则通过《新申报》进行宣传战?。
?文学与出版业的畸形繁荣?。张爱玲、苏青等作家在此时崭露头角,巴金、柯灵等则以“孤岛文学”隐晦批判时局。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出版社大量翻印古籍和进步书籍?。
?租界社会内的生活两极分化?。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与底层社会的挣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富豪与投机商的新贵阶层?,由于战争暴利,一批新兴资本家崛起,他们住洋房、开汽车、出入高级俱乐部,形成“战时新贵”阶层。
?外国侨民依然过着享受特权的优越生活? 高卢租界的霞飞路咖啡馆、西餐厅林立,成为外国人社交中心?。
?而不断涌入难民的生存困境?,19371938年,超过100万难民涌入租界,许多人露宿街头,靠救济粥厂维生。
闸北、南市的废墟成为贫民窟,乞丐、妓女、孤儿数量激增?。
?黑帮与犯罪激增?,青帮(如杜月笙势力)与倭寇暗中交易,控制烟赌毒生意,绑架、抢劫案频发,租界治安恶化?。
?这种繁荣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倭寇占领租界,“孤岛繁荣”戛然而止。
物资被倭寇征用,企业遭军管,通货膨胀失控,沪上进入最黑暗的沦陷时期。
喜欢。
第285章 沪上改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