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27章 春节岛城[1/2页]

暗刃如锋 喜闻乐见的高杨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岛城名称的由来多元,明代万历年间,胶州湾海口附近已有一个名为“岛城”的渔村,是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渔村女子琴妹为对抗鲨鱼怪化身海鸥,其古琴变为小岛,得名“琴岛”,后谐音演变为“岛城”。
     但在华夏最后一个王朝,这个地区叫胶澳。1897年普鲁士占领胶澳后(借口“巨野教案”),于1899年由德皇威廉二世将新市区正式命名为“岛城”。
     1935年春天的岛城,是一座在殖民历史与自然馈赠间交织出独特风情的海滨城市。
     普鲁士人留下的红瓦屋顶在四月的海棠中若隐若现,倭国商社的招牌与华夏传统茶馆比邻而立,港口汽笛声里混杂着胶东方言的叫卖。
     大港码头的铁制起重机正装卸着东北运来的大豆,倭国邮船公司的货轮喷吐煤烟,而近海处仍有渔民用传统舢板捕捞春汛的鲅鱼。
     海关钟楼敲响四点时,普鲁士建筑师设计的花岗岩仓库外,苦力们蹲在槐树荫下分食高粱煎饼,咸腥的海风里忽然飘来天主教堂的管风琴声。
     汇泉湾的沙滩上,米国水手和本地孩童在捡拾被潮水冲上岸的紫菜。
     八大关的别墅群中,某位下野军阀的姨太太正推开雕花铁门,她身后露台的留声机里,周璇的《四季歌》混进了普鲁士侨民家庭钢琴练习曲。
     海水浴场更衣室的水泥墙上,还能辨认出34;Kaiserlicher Badeanstalt34;(皇家浴场)的模糊字迹。
     中山路两侧的樱花是倭国人十年前栽种的,落英沾满普鲁士警察署旧址的巴洛克山墙。
     穿阴丹士林布旗袍的女学生,抱着新到的《良友》画报匆匆走过,人力车夫用毛巾擦拭着普鲁士总督府前被春雨打湿的铜门环。
     台东镇的集市里,即墨来的菜农正叫卖头茬韭菜,穿木屐的倭国侨民主妇在挑选威海卫运来的活海参。
     这座城市的春天就这样在普鲁士建造的下水道的潮气里,在倭国居酒屋的三味线声中,在华夏渔民的桐油蓑衣上,层层叠叠地生长。
     每阵掠过港口的东南风,都裹挟着轮船锅炉的焦煤味、教堂广场的紫藤香,以及栈桥尽头海鸥啄食的蛤蜊腥气。
     1935年春季的岛城港,海风裹挟着咸腥味掠过码头。
     清晨六点半,二十八岁的远东公司驻岛城分公司经理胡世安,已经站在三号码头的水泥墩旁,简陋西服里揣着一张迎宾单子,上面书写着“柳川 こうのすけ ”(柳川幸之助)的名字。
     倭国邮政公司“长沙丸”客轮正喷着黑烟驶入港湾,甲板上的太阳旗刺得人眼睛发疼。
     钢制舷梯哐当落下时,胡世安下意识挺直腰板举起手中的迎宾单,他看见头等舱里穿着倭国传统服饰一男一女的旅客,拎着鳄鱼皮箱率先登岸,女子

第227章 春节岛城[1/2页]